《现代诗歌二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荟萃库 人气:2.88W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深刻内涵。

3.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并背诵。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我爱这土地》

一、导入

优秀的诗歌是可以穿越岁月的,即使时隔多年,仍旧可以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 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 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 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朗读指导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自由朗读,熟悉诗歌。

4.分组竞读诗歌。

五、诗歌初解

1.默读诗歌,思考: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2.小组合作,互助释疑。

3.全班交流,理解诗句。

参考:

1.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和掠夺;

2.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悲愤”“激怒”都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3.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土地上的“河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4. “来自林间的无比 温柔的黎明”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事业已经出现曙光,独立自由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5.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祖国的英雄,它 歌唱土地 、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诗人勇于牺牲自我之意。这是诗人为了把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而做出的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能得以升华,得以永恒。

6.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诗人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是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 爱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对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六、诗歌研读

1.这首诗短小 却精炼,情感浓烈,作者是通过什么把强烈的情感表现出来的呢?

明确:意象。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诗中的最鲜明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鸟

3.在诗人的笔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明确: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但它不畏艰险地一直歌唱着。

4.这只鸟儿在歌唱的是什么?

明确:是土地、河流、风和黎明。

5.这只鸟儿的歌唱表现了鸟儿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暴风雨的仇恨和愤怒。

七、主旨探究

1.诗人如何通过这一意象表达情感的?

明确:诗人在这里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鸟的情感其实就是诗人的情感。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不屈不挠必胜信念。对祖国的眷恋、至死不渝的爱。

八、作业

1.阅读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背诵并默写诗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乡愁》

一、导入

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创设情境。

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和我们本节课要学的《乡愁》系出同门,都是诗人余光中的作品。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 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的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可以说是一个“以 现代文学运动为轴心的扛鼎诗人”。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并且,他还是台湾文坛上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

他是50年代台湾掀起的现代诗运动中“蓝星”社团的发起者,他不仅以丰富的作品,还以新古典主义批评理论,推动了台湾现代诗最初的发展和后来的分化。他的现代诗影响很大,风格变化多样,著有《莲的形象》、《敲打乐》、《白玉苦瓜》、《梦与地理》等十几部诗集。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朗读指导。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3.自由朗读,熟悉诗歌。

4.分组竞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

明确:四个。按照时间安排写作顺序。

2.你从文章中找到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3.这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

小时侯(少年)--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长大后(青年)--新婚离别,思念妻子

后来(中年)--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现在(老年)--国土分裂,忧思绵绵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 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五、研读诗歌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我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这种抽象的情感,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明确:托物寄情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意象?

明确: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六、品味诗句

提问: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词用的比较好,好在哪里?

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名词,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br>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⑤“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名词,反复使用,显示了空间的隔离,也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情感。

七、拓展

(一)表现乡愁的诗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0、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圃

三十年后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你是 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三)新月

何其芳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八、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并背诵拓展中学习的诗歌。

3.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惜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