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九篇

荟萃库 人气:8.94K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和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能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也可利用学校的电脑室、本班的多媒体教室上网查找资料。根据以上情况,我感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可借此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体会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课文中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介绍太阳的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播放《后羿射日》的故事。

2、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下来呢?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太阳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看课外书知道的有关太阳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交流。]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太阳的课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会对太阳有更多的了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2、通过阅读,你读懂了什么?

3、识字检测:(1)同桌互相听读新认识的词语。(2)“开火车”。(3)“找朋友”:老师说生字,学生举字卡。

[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并设计互动的平台,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感悟太阳的特点。

1、太阳公公听说我们要了解它,很高兴,特意赶来了,你们听――(课件播放: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光彩夺目的画面和太阳公公说话的录音。)“同学们,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热。听了我的自我介绍,你们了解清楚了吗?”(指名说)

2、太阳公公没有说清楚它到底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能不能扮演太阳公公作一番详细的自我介绍?

3、自由读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三个特点写清楚的,用“――”划出有关句子,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特点进行重点学习。

4、分组交流。

(想学习“远”的分为一组,想学习“大”的分为一组,想学习“热”的分为一组。)

[学生在对知识的学习上有了选择性,这样他们不仅乐意去学,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5、汇报。

(1)把自己当成太阳公公向大家介绍太阳的特点。

[用拟人手法复述课文,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学生在吸收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再创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结合自我介绍,做练习。(引导学生说出说明方法,体会作者用列数字和作比较、打比方的方法,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写得生动、真切。)

①太阳离我们有(三万万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④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中去寻找答案。]

四、品读欣赏第二部分,体会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虽然太阳离我们很远,但是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学生练读、汇报读)

2、这只是作者的总体感受,那课文又是怎样具体写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4―7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读书,鼓励动笔划重点句,写批注)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先用上“太阳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来简单概括,再选择“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等句式汇报。

5、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突出太阳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6、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太阳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我现在是一名记者,想采访一下你们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谁愿意接受采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充分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挑自己最感兴趣的、感触最深的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五、提升感悟,交流体会。

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想对太阳说些什么?

六、练习写生字,写完后组织小组评议。

七、自选作业:

1、以太阳自述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今天所学。

2、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以“太阳”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教学反思:我把“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以“太阳公公”的身份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因此,在学生学习完太阳的特点时,我认为还可以设计了一个写《月亮》的小练笔,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去,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写的训练和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5个生字,理解6个词语的意思,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3、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会把提纲补充完整,并按提纲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教学重点】

会把提纲补充完整,并按提纲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在仔细观察的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及磁带、作业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理解“紫檀色、笑盈盈、高寿、红彤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较流利地读给同学听。

3、理清作者描写火烧云的顺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到地面所产生的奇丽景象。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词,读通课文。

难点把握

理解在霞光映照下地面上色彩的变化为什么会不一样。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及磁带、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神奇的,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感受和回忆,那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丽的自然现象呢?

(生说)

是呀,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是那样的瑰丽。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美丽神奇的──火烧云。

(出示课题,有条件的可让学生欣赏图片或课件。)

读了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⑴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 边读边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试试自己能解决多少问题。

(允许同桌或小组讨论。)

2、检查、反馈、交流:

⑴ 通过自学,你已经会读哪些生字和词语了?

(指名中下生读一读)

根据朗读情况重点提醒学生注意:

“檀”读 tán,不读 tái;“寿”读 shòu,不读 sòu;“彤”读 tōng,不读 dān。

⑵ 会读还要会写,把这些生字工工整整地在旁边写一写。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容易写错或要提醒同学们的,请你把它写到黑板上来。

⑶ 同学们学得不错,想不想跟着录音轻声读一读课文呀?

(播放课文录音。)

⑷ 火烧云很美,课文写得也很美,请你再读一读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完后指名几位同学读。

⑸ 鼓励学生大胆地站起来和同学们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不要求全面,只要是自己的学习所得)同学们多会学习呀,相信你们读完课文后会有更多的收获。

3、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⑴ 作者观察火烧云的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结合回答板书:

上来、变化、下去

⑵ 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霞光、颜色、形状

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三、学习“霞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你发现地面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你能用笔把这些变化找出来吗?

板书:

大白狗──红

红公鸡──金

黑母鸡──紫檀色

白胡子──金

从这些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

(是霞光照在地面上使颜色在变。)

这些颜色为什么变得不样?

3、是呀,霞光映照在大地上,一切都变了,你能想象出还会有哪些变化吗?用“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在大地上,( )变成( )的了。”的句式说一说。

4、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呀,霞光映照地面的景色这么美,简直是一个童话世界,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你的心情怎样,你又想说什么呢?说得真好,你们能把这些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尽情地朗读后,指名读一读,齐读。)

5、作者不是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你觉得这样写好吗?

(这样写不仅准确细致地描绘了霞光的颜色,而且描写了霞光映照在地上的生动景象,具有渲染烘托的作用和先声夺人的效果。)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每个3遍。

2、完成课堂作业本第2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部分,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

2、初步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会仿照课文写想象片段。

3、知道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形状变化快的特点,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

教学重点

积累描写色彩的词语,仿照课文写想象片段。

难点把握

学会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来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及磁带、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火烧云上来时,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颜色都变了,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之中。这么耀眼的霞光,不光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你瞧──

出示句子: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二、学习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部分

1、指名读句子:

你觉的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烧”字用得贴切,在句子中有扩展、蔓延的意思,既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是红色的,又写出了火烧云的动态和气势。)

引导: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些云叫做──(火烧云)

2、自由读读描写火烧云变化的自然段,说说火烧云的什么在变化。

(颜色形状)

3、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

⑴ 你从天空中找到哪些颜色呢,用“ ”划出来。你有什么感觉?

(颜色真多呀!)

⑵ 这么多的颜色,怎样把它印在脑海中呢?试着把这些颜色分分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A、红彤彤、金灿灿;B、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C、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引导:“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能不能分别用“像( )一样的( )色。”这句话描述一下 。

⑶ 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这些颜色?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引导:那么我们试着说说这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① 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

(玫瑰红、苹果绿、辣椒红……)

② 你还能用其它几种形式来说说天空中的颜色吗?

⑷ 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那是多美的呀!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呢?

(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五彩缤纷──)

⑸ 真会用词。读读这段话,比一比谁能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闭眼,听读,回忆,欣赏。)

⑹ 火烧云颜色除了多这个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个“一会儿”)

过渡:

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

4、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⑴ 默读描写形状变化的部分,形状变化又有什么特点?

(多:马、大狗、大狮子;快:一会儿、忽然、接着)

⑵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这马的样子是怎样的?

板书:

样子

它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

变化

它又是怎样消失的?

板书:

消失

教师引读。

⑶ 你觉得这里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想象,表达的形象,情景的有趣。如:火烧云出现时“马头向南,马尾向西,跪着”的静态形态美;“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的动态变化美等)

⑷ 指导朗读:

谁能把这种有趣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出来。

⑸ 自己读读“大狗”、“大狮子”的部分,你觉得哪里描写得也很有趣?

重点让学生体会:

“那条狗十分凶猛──大狗也不见了。”的生动情景美。

“跟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的形态美。

⑹ 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景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听。

⑺ 你觉得天空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大约5分钟)

写完后指名交流。

⑻ 同学们想象得真美!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形态万千──)

⑼ 火烧云的形状如此有趣,谁想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去享受一番。

指名读。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了火烧云绚丽缤纷的色彩和千姿百态的形状,希望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作业

1、摘录你所喜欢的句子。

2、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火烧云下去的部分,使学生对火烧云这一瑰丽的自然现象产生留恋感。

2、巩固本单元训练目标,会补充提纲,并按照提纲熟练地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教学重点

会补充提纲,并按照自己补充的提纲熟练地背诵课文第3~6自然段。

难点把握

如何补充提纲。

课前准备

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火烧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怎样的印象,能把你脑海中的火烧云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指名说)

引导:确实,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火烧云很美,可是一会儿工夫,火烧云就下去了。

二、学习火烧云下去的部分

1、自由朗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

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⑴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你是怎样理解“恍恍惚惚”的?

(指看不真切)

这说明什么?

(火烧云瞬息万变)

⑵ “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孩子们看累了,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想沉静一会儿再看,火烧云却下去了,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

(留恋、惋惜)

谁能把孩子们那种留恋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

3、引导:

是呀,这么美的景象,一转眼就消失了,怎能不使人留恋呢?不过,细心的作者已经用优美的语言把火烧云最为绚丽的一刻摄录了下来。让我们随着录音再一次去领略一下吧。

(学生闭眼,播放课文录音。)

三、指导学生按提纲背诵

引导:

同学们已经被陶醉了,我们试着把课文背出来好吗?

1、要想既快又准确地背课文,就要列背诵提纲。学生边想边填课后第3题的提纲。

(提醒学生“马”、“狗”、“狮子”的部分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词、句填写,而不是照抄课文。)

教师巡回指导,尤其重视中下生。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列的提纲,学生讨论补充完善。

3、按提纲背诵第3~6自然段:

⑴ 先尝试着按照提纲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同桌互相背,互相纠正。

⑵ 指名背一背。

⑶ 你能按照提纲把其它的几个自然段也背出来吗?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

⑷ 谁来尝试着背3~6自然段。

指名中上学生背。

⑸ 全班学生一起背。开小火车背,每个学生背一个自然段。

4、小结:

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能把课文背出来了。相信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那优美的文字都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们的脑海中了。是呀,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奇丽景象,就会发觉我们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美丽,我们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和多彩呀!愿你们用明亮的眼睛、美好的心灵不断地去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教学后记】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再现了火烧云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人们看到火烧云的喜悦心情。文章按照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个顺序写的,对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作了细致的描写。

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并在教学中注意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使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大旱,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却把自己千辛万苦为生病的母亲找来的水分给小狗、过路人喝。由此,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最后变成金罐,并从金罐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故事。表现了小姑娘那真诚助人,尊敬长辈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 、认读本课 8 个生字,理解“焦渴、干涸、干枯、喜出望外、一瞬间”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昨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小姑娘的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过程:

一、启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钻石吗?钻石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己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钻石的图片。钻石美吗?钻石晶莹剔透,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代表了纯洁、高尚的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以钻石为题的文章——七颗钻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读词语。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找同学读词语。重点讲解“唾沫”。

(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词语)

2.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集体正音。

4. 指导读错的字音,学生练习快速熟读课文。

相信这回同学们再去读课文,会读得更加通顺和流利了,去试试看。

三、有感情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同学们,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吧。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 体会环境的恶劣

当时地球上发生了什么?(大旱灾)再说一次,发生了什么?(大旱灾)你能不能读出这种大旱灾呢?旱到什么样子?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当时大地干旱的程度?(所有、都)我们来看看图片。

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来朗读。

人和动物都怎么样了?(焦渴而死)“焦渴是什么意思”(非常干渴)在文中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天特别的旱;说明了人们很需要水)如此严重的旱情,你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自练,齐读。

2. 体会小姑娘前后的心情

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你最需要什么 ? (水)是啊,水对活着的人是多么地重要呀!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天夜里发生了什么事?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小姑娘找水真不容易,谁能读出她的不容易?(哪也找不着,累的倒在地上睡着了)你读得不错;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小姑娘的筋疲力尽,就像她这样自己练一练。

当她一觉醒来发生了什么?出现了怎样的水啊?想象一下,这清澈新鲜的水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课件)当小姑娘看到罐子中的水时,她会觉得什么?(惊喜、惊讶)这可是意味着生命的水啊,看到这水,小姑娘的心情会怎样呀?(喜出望外)谁能读出小姑娘的惊讶与喜出望外呢?相机抓住“竟”字引导体会用词。小狗怎么样的叫着?(哀哀地叫着)为什么哀哀地叫着?说明什么?(被小姑娘踩到了,渴得没有力气了)很痛苦啊!

让我们自己再练习读读这一段,体会小姑娘心情的变化。

指名完整读这一段。

3. 感受水罐的变化和女孩的爱心

水罐掉在地上水洒了吗?水罐又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呢?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水没洒,但当小姑娘把水让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发生了什么变化?(水罐变成了银的)对!水罐变成了银的!多么神奇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谁来读!

当小姑娘把水给母亲的时候,母亲说什么了?当时她的母亲怎么了?(生病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身体虚弱、疼爱自己的女儿、善良的母亲)你能读出一个病重身体虚弱,而又善良的母亲的话语吗?就在母亲把水罐递给小姑娘的一瞬间又怎么了?(水罐变成了金的!)我们一起来读——“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此时此刻,小姑娘怎么了?谁来读?指名读。小姑娘太渴了他真想喝水,我们一起来读——“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小姑娘又把水让给了谁?这时水罐又再一次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我们找同学把这一段水罐连续发生的三次变化读给大家听一听。

奇迹再一次的发生,那七颗钻石怎么样?我们一起来。

4. 感受文章的情感

同学们,我们再来回想小姑娘行动和水罐的变化。水罐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还是满满的—银水罐—金水罐—跳出了七颗大钻石、巨大的水流—七颗星星 )

是小姑娘的爱心使空水罐变得满满的,还从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跳出了七颗巨大的钻石。这七颗钻石代表了什么?(感动、关爱、希望、善良、生命、真诚、赞赏)。

就让我们带着对小姑娘的赞赏、带着对每一种爱的向往,一起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吧。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

四、归纳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讲的是很久以前,地球大旱,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却把自己千辛万苦为生病的母亲找来的水分给小狗、过路人喝。由此,水罐发生一次次变化,最后变成金罐,并从中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七颗星星的故事。

写作顺序是什么 ?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事情的起因是?过程是?结果是?

解决学生的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

五、续写童话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完善这篇童话。同学们可以选取这样几个方面:

1、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她梦见了。

2、 从水罐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 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七颗星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设计思想】

本课的设计以“珍珠泉何以为珍珠”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流程】

一、以问促读

1、教师在黑板上写“泉”: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

师:对,“泉”是指“从地下流出的水”。

2、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吗?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描写了清澈的泉水,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3、课题中还有两个字:珍珠(教师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谁见过珍珠?来介绍介绍。

二、以疑促读

1、请同学们再次根据阅读提示,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要求:

要读出问题来,然后尝试利用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自己体会最深和感觉还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简单问题立刻互相解决,遇到稍难的问题可保留。

三、以赛促读

1、珍珠通常晶莹剔透,历来为人们所爱。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课题中要加上“珍珠”一词呢?下面请大家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在作者家乡的村里,那一眼清泉叫“珍珠泉”?思考以后在小组比赛朗读交流。

2、全班朗读交流,估计学生从以下方面找到理由,教师相机引导:

⑴ 泉水青绿,如晶莹的珍珠。

⑵ 水泡闪亮,如彩色的珍珠。

四、以评促读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水泡给人怎样的感觉?从哪里感觉它像珍珠?学生有感情朗读,特别是“水泡闪亮闪亮的等句子。再读,你还喜欢哪些对水泡的描写,为什么?请学生来读一读,然后互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可能还喜欢水泡的有趣。特别注意以下地方──嘟噜──嘟噜,扑哧一笑,还有第五自然段的三个问句,都要体现“有趣”。

2、泉水晃荡,泼洒一路珍珠。多么富有情趣,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评一评。

3、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珍珠?把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评一评。

五、以品促读

1、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流露在字里行间,你还能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吗?如果学生回答有难度,让学生通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从读中品味、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2、课文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描写景物特点。出示例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学生互相读、交流、评价。

3、其实,老师这儿还有一篇类似的文章叫《趵突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与这篇文章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相似点。

六、以用促读

1、用赞美的语气感情朗读全文。

2、摘录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学习生字新词。

白茫茫 沉甸甸 毛茸茸

咯吱 彤云密布 极目远眺

粉妆玉砌 万籁俱寂 瑞雪

小结:通过查词典,初步了解瑞雪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自学】

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想:这场雪是什么样的?画出有关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全班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场雪下得怎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

第二自然段——

“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

(感受雪下得很大。)

第四自然段

“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

(通过换词比较,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

师生合作读整段。

(渗透下雪是有顺序的,应该按顺序描写景物。)

第五自然段——

“嗬!好大的雪啊!”

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通过看图、换词、比较句子,感悟雪后景色的美丽。在反复地诵读中,学会积累好词佳句。)

小结:通过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了瑞雪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运用查找的资料说说这场雪的好处。

介绍时代背景。

品读“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小结:通过课外资料的延伸,更进一步地体会“瑞雪”的深刻含义。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及段落。

了解作者峻青,读读他的作品,如《秋色赋》等。

板书设计:

大 纷纷扬扬

瑞雪图 美 粉妆玉砌 希望

应时丰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句、段大比拼(展示自己积累的好句、段。)

3.听写生字新词。

二、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为课文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3、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2、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

植物

无性繁殖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7

克隆之谜

培育

造福人类

挽救

培植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讲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冲破一切阻碍,由竹笋生长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迪学生要趁大好时光,冲破阻碍,好好学习,勇于进取。

题目点出了题材范围,即写一颗笋芽儿这个主要人物(植物人格化)。全文以笋芽儿生长过程为线索,讲了四层意思,讲了笋芽儿出土之前和出土以后的两个阶段:

出土之前,笋芽儿只是央求,而后是不顾一切阻拦:一个劲儿向上钻,表现了她有一种向上的精神。

出土以后,笋芽儿以顽强的意志,不断地排除阻碍,在阳光下,春雨的帮助下,勇于进取,终于茁壮成长为高大的竹子。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属于讲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在春天的大课堂里去主动学习,去寻找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春天的脚印,去探索笋芽儿长成竹子的奥秘,去想象春风春雨春花春草像什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同时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与积累结合起来。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方式】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

(生答)

大熊猫最爱吃什么?

(生答)

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生答)

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

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

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

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儿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⑴ 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出示各个生长阶段的笋芽儿图片(课件),再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生动景象。景象分别再现:

沉睡在黑糊糊的土里──一个劲往上钻──终于钻出了地面。

师生交流有关知识,使学生在学文的过程中,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试着画画简笔画。

⑵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笋芽儿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愿望、行动和结果。让学生在理清笋芽儿的生长过程的同时,体会到笋芽儿向上进取的精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

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

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鼓励小组试演,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

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

三个带口字旁的字(喊、呼、唤)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五、课外拓展

资料袋:向学生介绍毛竹。

六、作业

课外阅读《一粒种子》,想一想:种子是怎样看到外面世界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第二教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节,知道藏族同胞吃尽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好好观察课文最后的这幅图,你能告诉我你看懂了什么吗?

二、学习第8、9两节:

1、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军民一家亲)

2、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8、9两个自然段)

3、指名读最后一节。

理解“菩萨”对藏族同胞来说,意味着什么?

出示藏民伏地膜拜的照片,师讲解藏民对菩萨、对佛的崇拜。故事中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拜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4、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夸奖官兵是“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呢?”转变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

三、学习第2到7节。

菩萨最大的特点就是心地慈善,从哪里可以体会到红军官兵的菩萨心肠呢?

引到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可以做如下引导,相机进行教学:

本来是来这里做什么的?(休整)他们休整了吗?他们在这里做什么了?

1、找藏胞:

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围绕以下问题朗读、感悟

a、“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

b、藏胞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估计学生能说到山里很冷、很潮湿,身体受不了,山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会饿着肚子;山里有野兽出没,可能会受到伤害等)

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2、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

A、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了解“节气”。

b、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B、课件播放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朗读。

a、朗读朱德同志在春耕动员会上的讲话。

b、引导学生理解浅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c、想象说话: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怎么做呢?

C、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还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

D、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激朱德和红军战士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进行角色扮演)

E、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四、拓展写话:

1、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会想些什么呢?

再次出示“开花、结果”这句话,理解深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的含义。

2、为了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藏胞们想请你们替他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呢,你们愿意吗?

3、简单教学书信的写法,写书信。

五、作业:

1、将《菩萨兵》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2、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跟同学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三种不同的场面的民歌演唱会的方法。

2、利用学习本文的机会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开展综合性学习。

3、引导朗读,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在读中品味。

4、学习本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一、预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回味家乡的风俗。

2、讨论民歌是一种怎么样的艺术形式?

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道作者第二姓名。

3、云南民歌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一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快乐。

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4、沈从文简介。

5、读课文: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 凹处 譬喻 应和 下坠 淳朴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别开生面 哑口无言 若无其事 引经据典 扶摇直上

6、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描写了三个场面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欣赏课文

教学过程

1、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以“我最喜欢 场面,这里 ”为句式写话。

学生展示自己写的话语,教师总结

分析文章三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侧重写什么?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是写唱歌的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侧重写唱歌人所处的自然环境。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在写唱歌的盛况。

研讨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

洋溢着作者对民歌的热爱。

对民歌喜爱

对云南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总结:也就是洋溢者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和赞赏。

2、品味语言:

⑴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的形式。

“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是指什么?

⑵ 课文第四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花的小山坡”“各种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3、比较赏析:

课后练习第二题

仿写训练

1、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面前不远的草丛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唱着歌向碧蓝的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学习文中对赛歌妇女的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或你自己曾经仔细观察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