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荟萃库 人气:2.26W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8页———40页。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药箱、圆柱、球、长方体实物若干、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 激发情趣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宋代诗人苏轼的那首《题西林壁》吗?让我们共同来朗诵这首诗。(课件出示诗句和庐山不同景色)

师: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

2、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这样,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 探究新知

(一)观察长方体

1、整体观察(出示长方体小药箱)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观察这个长方体的药箱,谁来说说这个药箱有几个面?都是哪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2) 生回答,师强调看到的面,是相对观察者说的'。

(3) 师:请同学们按照活动要求观察这个小药箱请(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4) 学生观察。

a 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药箱,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几个面。

b 坐在不同方向的同学说说自己看到药箱的哪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5)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有的同学看到一个面,有的看到两个或三个面。你能找出个位置看到所有的面吗?最多能看到药箱的几个面?请大家站起来走一走,看一看。

(6)学生自由走动,观察。

(7)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极了,我们不论站在哪个位置,都不可能看到长方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

2、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

(1)教师拿起小药箱让不同方向的同学观察、我们从正面、上面、左面来看这个药箱得到的都是什么形状?

(2)分别出示药箱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分别是哪几个面。

(3)做40页第1题,在书上完成。(课件演示进行订正)

(二)、分别观察正方体 圆柱体 球体

1、师:刚才老师和你们共同观察了长方体,现在请你和你小组的同学分别观察正方体 圆柱体 球体学具,完成表格。(表格中要求同学们从上面,正面,左面观察物体,并将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学生观察,完成表格并汇报。

(预设:学生会质疑,圆柱体从正面看有时是正方形的)

2、 趣味游戏,强化认识。

(用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师:这是我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谁来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可能是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大家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物体?(至少还要知道另一个面的形状)

(课件呈现不同的物体)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因此, 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立体图形。

(三)观察组合图形

1、观察交流 加深认识

过渡:刚才,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了一个物体,那么,我们从不同角度同时观察两个物体,会看到什么形状呢?

(1)师: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摆成和桌子上一样的位置,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它们,观察后与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看到的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观察的结果。

(2)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说得非常清楚明白。老师这里有几组图形(例2图),你们能正确判断它们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吗?

1、学生判断。

2、做40页第3题。

三、逆向练习 训练思维

师:刚才我们一同观察了单个物体以及立体组合图形,并猜测和判断了它们在不同方向上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如果反过来,给你出示一个物体或立体组合图形某一方向上看到的形状,你能不能猜测出它们什么呢?(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圆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猜测 ,并畅所欲言。

(师讲解,圆柱体当底面直径和高等长时,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到的形状是正方形)

2、再次引导学生明确:

(1)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2)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只有把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形象,才能判断出它是什么立体图形。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观察的认真,仔细,希望你们在生活中也要懂得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希望你们做一个处处留心观察的有心人。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64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 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教学重点: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觉。

教学准备:一个圆柱体的茶叶盒或者饼干筒。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 教师将一个圆柱体的饼干筒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分别蹲着看、站在讲台下看、站在讲台上看。

2、 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分别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再让看过的学生谈一谈看到的情况。

3、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由低到高看物体,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第63页)

1、 在讲桌上照书上的图摆好教具,让学生由下到上进行观察,说出感觉有什么不同。

2、 让学生看书,并模拟书上的情景观察讲桌上的物体,体会由低到高不同的画面。

3、 标出观察顺序。

4、 师: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和同学说一说。

(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第64页)

1、 模拟情景,在讲桌上摆一个房子模型,房子后面摆几个高一点的长方体当作小树。

2、 让4、5个学生在教室最后观察,然后向前走到讲桌近处观察。

3、 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两次看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4、 让观察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三、尝试练习

1、独立解决书上“说一说”。

2、指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学情分析:

复习米和厘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对一些实物的长度进行估算和测量,对于角和直角的复习,则使学生学会在几何图形中发现角和直角,并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复习观察物体,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而复习认识时间,让学生认识时、分和间隔5分钟的时间的读写,并会运用时间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物体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知道物体的长度。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2、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3、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第105页第10题中的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4、组织完成104页第9题

(二)观察物体(课件出示汽车观察图)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观察物体时,要多从几个方向观察。

1、 观察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2、 观察球和正方体你又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3、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物体?

三、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学生独立完成105页第11题。

教师巡视,对画法不规范的学生及时个别指导。

2、想一想,填一填。

(1)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作单位。

(2)一枚图钉的长约1()。

(3)过两点可以画()条线段。

(4)学生用尺上“0”刻度到“10”是()。

(5)1厘米1厘米地数,数()次是9厘米。

(6)70厘米—15厘米= 44米+26米=

35米+18米= 56厘米—28厘米=

1米—30厘米= 64厘米+28厘米=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的什么?

TAG标签:精选 物体 范文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