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四篇

荟萃库 人气:1.75W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说课稿四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思维能力:

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学习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

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

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1、地位

《分数乘法》是人教实验版六年制上册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2、作用

本部分教材内容是继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后的又一分数运算,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以分数的乘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熟练掌握它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创设故事情景,导入问题,引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探寻分数乘法的意义,总结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利用课堂习题练习和闯关练习题,使学生在实际解题中理解和掌握其运算法则,以及熟练计算涉及约分与化简的计算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情境故事进入课堂问题,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目标,以及我对学情的分析,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会在计算题中加以运用。

难点:在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式子中,涉及约分与化简的计算题的运算。

二、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根据本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准备了线段单位“1”纸和PPT两种教具。在整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导入法:创设问题情境,由一个关于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问题引出本节课主题“分数乘法——分数乘以整数”;

2、演示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直观的教具,使学生理解题意,从而解决袋鼠与人速度问题。

3、讨论法:让学生们根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自己总结计算法则,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练习法:在随堂练习的习题中,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从而熟练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学会在实际问题中解题和做到举一反三以强化新知。

多种教学手段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

(二)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打算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

1、计算总结:让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和讨论总结概括出分数计算的运算法则。

2、运用讨论法、练习法等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际习题中掌握知识,把文字知识运用于解题中进行掌握,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六个教学环节:问题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和板书设计。

(一)问题导入

通过讲动物世界中的袋鼠速度与人的速度问题,引入本节课主题“分数乘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如下: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那么人跑三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我将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带领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计算出过程和结果,发现用学过的知识不能计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式子时,从而引出本节课新内容——分数乘以整数。

(二)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分三步走:

1、总结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

从日常的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课件展示袋鼠与人速度问题图,带领学生们一起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将让同学们分小组交流,根据黑板上的分数相加以及分数乘以整数的两个式子,讨论总结出计算法则。接着我再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板书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为: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乘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意义。

在总结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们观察两个式子,找出区别,然后总结出,运用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意义为:运用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将会使得计算更为简洁和准确快速。

3、随堂练习引出约分和化简计算题。

在学习了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后,将进行随堂练习,进而巩固知识,也为接下来要学习的涉及约分和化简的计算做铺垫。我将展示以下练习题:

前两道题为基础分数乘以整数练习,后两道题会涉及约分,在由学生们自己的计算中总结出与前面习题不一样的地方,接着我将顺势指出其特别的计算,这道题与前三道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会涉及约分,这是本节课又一知识点,即:涉及能约分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中,要先约分,最后结果为假分数的要化成整数和带分数。

由学生们自己在实际计算中总结出知识点,也能培养学生们观察能力和解题能力以及将知识运用于实际解题中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练习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认知的手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整节课上我设计了有针对性、层次感强的练习。

1、基本练习:

在基本练习中,一共涉及四道题,分别是一道不涉及任何约分的计算题、涉及直接约分的计算题以及最简结果为整数和最简结果为带分数的两道计算题。

2、提高练习

在提高练习中,我将用一道应用题来进行巩固练习,应用题是六年级的学生常见的题型,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引出延伸知识,即:在分数与多个整数相乘的计算中,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同样适用。

这些练习题难度由简到难,层层深入,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类型习题的掌握,也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课堂内容为:

1、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为: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2、涉及能约分的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中,要先约分,最后结果为假分数的要化成整数和带分数。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题第二题

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运用于实际解题中,做到学以致用。

2、预习教材第10页的内容——分数乘以分数。

让学生们由今天所学知识联系下节课新内容,即分数乘以分数的运算,帮助学生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也能培养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说课稿 篇3

说课的内容是《囚绿记》的教学设计及其相关设计的依据。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说教材】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囚绿记》这篇课文,它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同时,本文在写景状物与抒情上又有独具匠心之处。

说学情】学习这篇课文的是初三学生,曾经接触过“品人与品文”类现代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着眼于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题,在多元解读中感受作品的生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和对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在教法方面,我采用“点拨式教学法”,指引学生联系生活,结合个人情感体验,较难理解部分辅之以情景教学法。鉴于本文是自读课文,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在学法方面,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维,形成多元化解读视角。

教学过程】接下来,本着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的出发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我会提一个问题:有这样一间房子,高广不过一丈,地面阴冷潮湿,墙和天花板都是纸糊的,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如果有好的选择你会选择吗?但有一个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它,这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喜欢还是讨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再牵引到本文,让学生先猜测课文中择绿的原因。不难看出本文是出于喜爱才择“绿”的。通过问题式导入,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他们的亲身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有兴趣探究课文中为什么要囚绿。

二、疏通脉络——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体味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

在讲解课文之前,我将做一个大胆的设想,我给学生提供一个解读课文的视角:这时,我会给学生一条线索,一条感情发展的线索,

从我提供的线索出发,先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全文,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要求是理清这个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参与各小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点拨引导。十分钟后,我将让学生回答问题,进而理清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明确问题后,对文章的脉络梳理便了然于心。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文本,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三、情感升华——理解我心灵起伏波动的过程。

根据第二环节的脉络疏通,已经了解了“我”囚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原本是出自于对绿的喜爱,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识生命的尊严,尊重不同生存者的权利,健全自己的人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有较多的考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

四、拓展练习,巩固深化。

以此练笔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说课稿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教学流程:

一、从玩具谈起,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童年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少玩具,这些玩具一般都是花钱买的,它们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当代女作家葛翠琳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童年是贫困的,"没有穿过一件合身的衣服,没有见过一种从商店里买的玩具",但是童年又是快乐的,大自然里的许多事物,都是她们的好玩具,尤其是绿叶,更是她的好玩具,更令她着迷。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作家的童年,感受那缤纷的《绿叶的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内两人一组,合作读文。要求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到读错的地方立即指正,并帮助他多读几遍,达到通顺。

2、小组赛读:每组指定一名同学参加赛读比赛。依据读书情况对小组进行评价。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并强调"秆"与"杆"的区别,"戒"字里面的部首,"垂"字的笔顺笔画。

4、谈感受: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5、理清文章的内容:这篇文章每段都与绿叶有关,那么,围绕绿叶,都写了什么?

三、品悟课文,感受快乐

1、学习第一段,引出问题

"一双小手创造了多少可爱的玩具!"中感叹号表达了什么?你能读出来吗?

一个感叹号,写出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丰富多彩,以致作者在回忆时,都禁不住赞叹。这些玩具肯定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快乐,而作者却说"然而,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从而引出问题:为什么孩子们对绿叶最着迷?绿叶带给孩子们哪些独特的感受?

2、带着问题,品悟3-6段。

课件出示问题:

为什么绿叶使作者最着迷,请同学们默读3-6段,抓住喜欢的句段边读边想象画面,简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必须给学生独自钻研文本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静下心来走进文本。

通过默读课文,学生会知道,原来,孩子们在采集绿叶的过程中,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疯狂的'、快乐的、冒险刺激的,充实的、而且还能收获许多知识,这些都是其它玩具没有的,难怪作者会说:"最着迷的还是绿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因此,在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同时,对于学生感悟不透彻的语句也要适当点拨。在交流中,重点点拨以下内容:

A、星期天,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子。爬大树,钻丛林,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

在这两句话中,学生可能通过"跑遍、爬大树、钻丛林、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感受到孩子们是快乐的、自由的,疯狂的,但是,玩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还是需要点拨的: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你能想象到哪些欢乐的情景呢?

【设计意图:以想象画面为契机,让学生尽情地说,感受绿叶与其他的玩具就是不同,绿叶带给了孩子们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疯狂的感觉,这是其它玩具所不具有的。】

B、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嬉笑、打闹,把元宝树叶穿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在旷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组成我们生活的乐章。

这是孩子们在用绿叶、野花打扮自己。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表现出相应的情景,再想象省略号表示的内容,最后想象画面并读出来。

C、我们每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因此少不了争强和探险。我们常常有意外的发现,但也少不了刺伤手脚。毛栗子、酸枣树的尖刺儿几乎在每人身上都留下过伤痕。

这段话,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探险的那种刺激感受,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会:你探过险吗?能说说你探险的感受吗?文中的孩子也是一样,乐于探险,探险给他们带来了刺激,同时,也富有乐趣,那偶尔发现的一枚鸟蛋,会让孩子们的嘴咧得老高,发现的新奇的叶子会让孩子们在同伴面前尽情炫耀,这都是绿叶带来的。

D、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着,欢呼着,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

这种情景最热闹了,飞舞的落叶、习习的秋风、欢快的孩子,这是大自然中最富生机的一幅画,最适合读。

理解读:找出动词,背、扛、奔跑、欢呼、搂、积、躺、打滚、翻跟头,感受到孩子的畅快、疯狂,读出自己的感受。

边做动作边想象画面读,读出当时的情景。

配乐读: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配以教师的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入境。

E、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毛的… …这段话除了感受孩子采集的树叶多、收获颇丰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顿号的用法。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学生采集了不少绿叶,在学生知道顿号的用法后,让学生续写:

我们采集了许多绿叶,( )形的、( )状的、( )形的、( )状… …既延伸了课文内容,又学会了应用顿号以及作者交换使用同义词"状""形"的语言技巧。

3、谈感受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对绿叶最着迷了吗?学完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四、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文章的题目是《绿叶的梦》,那么,绿叶的梦是什么样的梦呢?

绿叶的梦是快乐的梦,

因为

绿叶的梦是

因为

这样的读写结合,是理解文章的外在显现,既深化了主题,又照应了题目。

五、推荐书籍

《最丑的美男儿》

《翻跟头的小木偶》

六、作业

背诵课文三、五自然段;积累书中喜欢的词语、句子。

TAG标签:说课稿 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