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荟萃库 人气:1.91W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锦八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船有触礁的危险吗》。本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广泛地应用于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本节内容将利用三角函数尝试解决问题。本节选取了现实生活中的几个题材:船右触礁的危险吗,小明测塔的高度,改变商场楼梯的安全性能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又能进一步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为学习后面一般性的三角函数知识及深入学习其它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生分析

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三角关系(两锐角互余),三边关系(勾股定理)既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

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上两节课已经经历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因此,只要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恰当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将本节内容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改理念,学生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并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经历探索船是否有触礁危险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弄清实际问题题意的过程中,画出示意图,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选择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题材,使学生能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的无穷魅力,激发

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二、教学方法

从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出发,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小组讨论法、探究交流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求异创新的新课程理念。

三、教学手段

本节课将充分利用课件的视觉、听觉效果,展现问题情境,演示图形变换,将更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问题,激发探索的愿望,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探究合作,获取新知;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畅谈疑惑;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创设情境

直角三角形就像一个万花筒,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色彩斑澜的世界.我们在欣赏了它神秘的“勾股”、知道了它的边的关系后,接着又为我们展现了在它的世界中的边角关系,它使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它在航海、工程等测量问题中有着广泛应用,例如测旗杆的高度、树的高度、塔高等.

2、尝试探究

(1)典例呈现

第一关:船有触礁的危险吗?

海中有一小岛,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自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

0的B处,往东航行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0的C处,之后,该轮继续向东航行,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先猜想然后分组活动,画出图形,列式计算,根据计算结果作出判断。教师参与讨论,给予必要的指导。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触礁危险”的数学意义,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发现解决这个问题是运用三角函数知识画图、列式、计算,进而做出判断。其中岛与航线的距离是关键量。教师要不断的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各组展示图形,阐述解题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励学生勇闯第二关:你能调整楼梯吗?

(2)想一想你会更聪明

引入:一座古塔插云霄,欲造云梯测其高,今日学了解三角,不登塔顶也知晓。你能设计一种测量山的高度,河的宽度的方案吗?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测量塔高的方案,画出测量示意图,写出必要的测量数据及计算公式。

相信大家都能运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迎接挑战,获取成功,大家有信心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挑战的导入,力求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产生良好的心理优势。

你能测量古塔的高度吗?当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更有创意的方案。教师应对学生有特色的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有选择的展示两组的学生的优秀方案,其余可在课下交流,

学生肯定会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案。其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案

总结:学了三角函数知识后,我们不再眼高手低,不需跋山涉水,只要目之所及,就能心想事成。

3)问题变式:你能调整楼梯吗?激励学生商业大厦准备改善原有楼梯的安全性能。把倾角由40°减至35°,己知原有楼梯长5m,调整后的楼梯会加长多少?楼梯多占多长一段地面?

有前面问题做铺垫,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不会感到困难。学生将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发现调整前后的楼梯高度是不变量、关键量,进而列式计算。教师刻意指导和安排基础略差、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然后学生自评和互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函数的现实背景、价值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

的能力。同时对后面问题的解决做铺垫。

3、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4、归纳总结

学生谈收获、感受,提出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收获可能不尽相同,有知识方面的、能力方面的或生活实际方面的。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个性发展,只要学生有所收获都给予充分肯定。

5、板书设计

§1.4船有触礁的危险吗

一、船布触礁的危险吗

1.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用三角函数和方程的思想解决关于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解释最后的结果.

二、测量塔高

三、改造楼梯

五、布置课后作业:

习题1.6第12 3题

六、设计说明

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内容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开放性实践问题和分层作业的设置,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

多样的学习方式和适时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能学。

背景多样,层层递进,适时反思,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活学。

当学生乐学、愿学、能学、活学时,就将学会学习,将学习当成乐趣,作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时间分配预计是:创设情境1分钟,尝试探究16分钟,知识运用10分钟,拓展应用15分钟,归纳总结及布置课外活动3分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预见到的问题或出现突发事件,这时教师要沉着冷静,力求把问题或突发事件变为课程资源而为教学服务。

总之,本节课是以活动为中心,以评价为杠杆,指导学生利用以有知识和经验去探究和解决未知问题而进行设计的。

以上是我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同仁们不吝赐教。

谢谢!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即民语系汉语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3课《三个儿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即民语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组课文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诚信、孝敬父母贯穿始终。本篇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 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沉甸甸的水桶。

我所面对的师民语系四年级的学生,故教学时,我们不必给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道理,只要在引导学生读通句子并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2、教学目标

根据《汉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双语班学生的特点,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语,积累语言。

能力目标:

(1)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3、教学重点:能够独立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教学难点:比较三个儿子的行为,体会老爷爷话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1、以读促悟法:《汉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要求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基于此目标,在本节的精讲课文部分,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同桌读、默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语感,以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目的。以读促悟,以读促情,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形成语感,体会懂得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的道理,在生活中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2、抓重点词句感悟法:《汉语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教师教学要以语言的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来进行教学。故虽然本课教学时精讲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部分,我依然根据第二语言的特点,依据课程目标,让学生复习巩固生字,在课文学习中穿插一些重点语句和句型的举例来加深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以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联系生活法

汉语言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

4、换位揣摩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当当妈妈、当当老爷爷、来分角色朗读,试着演演儿子,与人物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人物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制作了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词语,谈话导入。

我面对的是民语系中段学生,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本课词语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让学生再一次接触生字、生词,为正确朗读课文打下基础。接着我说:“小朋友们真能干呀。老师今天是这样表扬你的,还记得妈妈平时是怎么表扬你的吗?”个别回答。随机我说:“今天有几位妈妈也在表扬自己的儿子,我们一起看看她们是如何夸赞自己的孩子的。”引出课题《三个儿子》。结合生活提问顿时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第二环节:学生初读课文,增强语感。

紧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在充分的读课文,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一定基础。做到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第三环节:朗读感悟,解决疑问

1、本环节以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三位妈妈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孩子的。学习默读是民语系四年级学生的一个训练要求,它能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边读边画,意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让学生体会三位妈妈说话时的心情,我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称赞,并模仿妈妈当时说话的语气和神态进行朗读。这样的自主读书活动,既展示了学生的成功,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我通过师生评议读来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养他们的语感。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即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通过评议,读出三位妈妈的不同内心世界,即骄傲与平淡。

2、注重引导发现,鼓励探究学习是这套教材中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总会问:“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马上通过合作等学习方式给出答案。这种提问的方法,能促使学生马上认真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动作表演来感悟文本内容。体验过后,让学生说说的感受,并说说此时自己最希望出现什么,进行换位思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股对妈妈的体贴、关爱之情。

3、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完成课后练习,我采用分组朗读,让学生理解“一个……一个……另一个……”,并联系生活练习说话,做到活学活用,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假如三个儿子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们中间的一个说些什么。学生个个有感而发,很快明白了第三个儿子的优点。

4、为了顺利突破课文难点,我抓住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的特点,模拟出一个老爷爷和妈妈对话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作,并有声有色地朗读出来。随即,老师又以旁观者的身份,与文中的“老爷爷”进行对话交流:咦,奇怪了,这儿明明有三个儿子,可您为什么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您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儿子呢?”最终突破了难点,课文所要揭示的中心也由此显现出来——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接下来,在孩子们不由自主地伸出大拇指夸赞第三个儿子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四环节:情感升华,总结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孝敬父母的,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心愿,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障。

第五环节: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明扼要,既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反应文章的中心,同时还要美观。我针对妈妈对三个儿子的评价以及三个儿子见妈妈提水时的表现进行板书,从而折射出提水的孩子是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板书设计如下:

第74小学:古丽努尔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谈生命》,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谈生命》是冰心的一篇谈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美文,道出了她历经沧桑、倍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全文仅有一长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文字简洁、哲理深邃,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开篇用一句话:“我不改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引出话题,接下来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描写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意,升华哲理,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体会文中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精美简练的语言。培养感悟能力。

3、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含蓄而深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赏析文中优美、含蓄、富有哲理的语言,加强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4、教学难点:

透过文章精美、简练、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品味文章深沉含蓄的意蕴。

二、说教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想象法

三、说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生命”二字,引导学生描述由这个词引发的生活联想,以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朗读课文,感受生命的律动

1、听读课课文,初步感受生命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标出你认为难以认读的字词,标出你认为老师朗读得好和不好的语句。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朗读方式。

(3)字词积累(重点在“读一读,写一写”)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像春水奔腾不息,小树顽强生长的画面,思考作者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落叶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有没有道理,暗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是点评)

(三)精读美文,品悟生命的力量

1、请同学们细读文章,然后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个,赏析品味语句。

(1)我最欣赏的一个词语;

(2)我最喜欢的一句语;

(3)最能激发我想像的一组画面;

2、教师出示示例

3、学生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

4、交流反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点评,引导生揣摩富有表现力的精美的,富有哲理的诗句,深入领悟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5、教师小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写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让我们充分感受本文意境美的同时,领悟了生命的本质。

(四)延伸阅读,感悟生命的真谛

齐读“宇宙是一个人生命”到文章结束这部分,找出本文的主旨句,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教师小结:作者告诉我们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伴,我们应用坚强、乐观、向上的主旋律,谱写自己短暂而又激越,昂杨的生命之歌。

(五)拓展表达,升化生命的意蕴

让学生根据“一江春水”表现生命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形式和“一棵小树”表现生命过程的形式仿写:“生命像 , 。”

(学生仿写,然后联读展示)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句段;

2、收集人类或自然界中痛苦与幸福相伴相生的生命现象,然后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周长》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就其内容来说,本课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学习难度并不大。但是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以及长、正方形面积奠定基础。因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正确的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是很强,但是本课内容概念性很强,又较抽象,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感知周长的含义,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测量认识周长,特别是针对长方形的周长要让学生先同桌合作认识长方形的周长,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再同桌合作验证得出结论。只有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

三、教学目标

依据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探索,锻炼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动手操作、比较和迁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算理。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演示法:边演示边讲解周长的一般概念,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突破在认知上的障碍,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抽象概括。

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在教室中间围一个大大的心形,并请几位同学按照我的示范来沿着这个图形的边线走一圈,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紧接着提出疑问:刚才这位同学是沿着图形的什么走了一圈?从而抽象出周长的直观概念。但是在数学概念的确立过程中我会通过边演示边讲解来勾起学生的理解来感知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观察加之演示过程,真正让学生感知周长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以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

(二)生成新知

接下来我会出示若干平面图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计算周长。

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使用用绳子围一圈,将绳子的长度量一量或是分段用尺子来进行测量周长。期间我会巡视进行指导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会要求学生:计算一下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的周长。在此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先和同桌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指哪里的长度,再同桌合作验证并做好记录。具体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测量数据、计算周长、交流汇报来得出结论;理解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过程则是将长方形的长逐渐缩短,变成正方形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计算周长,此时针对学生的不同选择给予适时地指导加深学生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过程中由学生来探究、讨论、分析,辅助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巩固新知

下面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易错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才是周长,设置判断题。

为了进一步突破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一难点,我会呈现一道基础题和一道变式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究。

1、基本练习

(1)学校有一个花坛,长11米,宽8米,求花坛的周长。

(2)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6米,要在它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至少长多少米?

2、提升练习

王伯伯有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10米,宽6米,如果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课堂小结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请多个同学谈谈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并要求学生: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测量一下课桌、凳子、书本的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希望大家在计算时都能认真、仔细,不做小马虎。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虽有嘉 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二、说学生和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 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 、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特别是 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品析语言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因此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学会品析散文语言。

小组讨论法:“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 火,相击乃生灵光。”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 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另外,我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中间采用朗读领悟、合作讨论、拓展运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质疑中学会创新,在比较 阅读中训练思维,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说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教具应具直观、形象、生动、省时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选用了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幻灯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创设了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 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 ,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据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诵读感知 —— 分步品读 —— 积累迁移 的步骤进行。其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其具体步骤是:

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第一遍:听读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此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一些易读错的字,供学生参考。

第三遍小组内互 读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 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其间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师先进行学法指导:(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然后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最后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

第三步: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 分析品味。

文言文应以诵读为教学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分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伟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喜爱之情。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三四遍,我站在学生的立场读,读后产生了一些疑问:学生对蟋蟀熟悉吗?他们理解什么叫“随遇而安”吗?学生能从拟人写法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呢?因为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总是喜欢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这么小的一个洞穴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我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的?这之后的四遍,我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并作了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安排: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 、遇 、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根据“抛锚式教学法”,安排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重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伟大”,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识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概括”性阅读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情,用时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最好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蟋蟀的住宅

热爱生活:科学 精致 舒服

伟大的工程

不辞辛劳:柔弱简单——浩大壮观

说课稿 篇7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的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一课,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一、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课,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像的事,赞美了荷花的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教学重难点:

感受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

课件、荷花的贴画。

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利用《荷花》的课件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

三、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一堂好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俗话所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设计《荷花》一课导入时用课件播放采莲的录像,让学生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观看荷花图后的感受,师生交流后揭题板书。

如此激趣的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自主探究,寻找美

让学生初读课文,谈读后的感受,使学生整体感知荷花的美,然后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让学生相互间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体验美

学生们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定的疑惑,这时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中理解,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荷花的美。然后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如教学写荷叶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并教给学生这一学习的方法。而 “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这一句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怎样的长才能叫冒?给“冒”换个词,再让学生说说“白荷花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教学时分三步走: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

(2)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

(3) 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出美?”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边读边作手势。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在感受了、体会了、读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师还准备了贴画,要求他们在黑板上贴出荷花的美。

(四)含情诵读,释放美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四段使美感进一步深化。学生饱含激情,齐读第三段,教师配乐范读第四段,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仿佛看到的画面,接下来课件展示动画,让学生想象说出似乎听见的语言。

(五)整体回顾,欣赏美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尝试自己介绍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展示满池荷花,让学生面对大自然描绘的美丽画卷,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接下来出示一幅带民族音乐的配图古诗,让学生在课后借助工具书去理解、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欣赏感受到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爱,让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贴画和一个“美”字组成,让荷花的美再现在学生面前。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的其中一个子课题——《学校的变化真大呀》。这个单元与前面低年级“我爱我家”单元、三年级“家乡哺育了我”单元,以及后面高年级“我的国家我的民族”单元,行成一个完整的序列。它着眼于儿童生活,在儿童认识范围内并随着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循序渐进地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本课分三部分:一、“展览室里故事多”二、“从家里带出来的故事”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下面我会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谈一谈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分为回顾旧时代学校情况、新旧的对比、感受学校的变化三大板板块。而感受学校的变化部分又分为“学校变化的缩影”和“年表的制作”两个部分,年表的制作有助于学生形象地归纳学习的内容。

基于对教材分析和理解,结合对儿童发展状况的了解,对照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本人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校的概念,知道了自己是其中的一员,在这节课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等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过去,看看学校的现在,从而感受学校的变化与发展。

方法与过程方面。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来发现学校的巨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从学校的巨变中,从调查、访问、参观的活动中感受学校的发展,培养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培养作为学校的一员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一份力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亲自调查访问学校的过去,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活动难点:

从学校的变化中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学校,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着重抓住两点:

一、整合课程资源,充分挖掘本地教育素材。教科书中除了“调查表”予以保留,其余全部换成我们学校有关内容。因为,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即我们所说的:要坚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地教育资源,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可信,才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共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二、以活动为主线,自主、合作、探究。课程标准要求:“思品课教学力求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统一。”因此,我用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要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在自主的活动,在彼此的合作中共同探究,以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五、说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分析,我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如下:

课前准备:

我计划本课一课时完成,在课前先发动学生在家中找出老照片,听父母长辈介绍,以了解旧学校校舍、教科书、教师等方面的变化;到学校档案室,查阅学校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这一步骤的实施可能有点难:收集资料头绪多而复杂可能无从下手,我就要求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遵循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在发动、组织学生时,坚持两个原则:一、分工明确,即所有同学通过找实物、问长辈,了解自己的学校的变化,再明确几个小组,分别到学校、图书室等处调查、访问,这样既面向全体,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又能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负担,降低工作的强度。二、适当指导,即在调查、访问前,帮同学们明确该找哪一类的材料,该问哪一类的问题,怎么去问,让学生在调查、访问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下面我重点就就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作详细介绍。

六、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动机(本环节预计5分钟左右)

出示学校以前的照片,问: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

学生会很兴奋地作出种种猜测,一下子,就把学习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兴趣也激发出来了。

然后,老师揭示谜底:这是我们学校1998年前的照片!

面对这样的答案,看看眼前的照片,对照自己熟悉的学校形象,学生不禁大吃一惊。课程资源的整合,本地教育素材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驱使他们刨根问底:学校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有了兴趣,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为上好整节课,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打好了基础。

(二)“看一看”,感受变化(本环节预计15分钟左右)

这时,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看一看”,感受变化。

老师引导:其实我们身边,我们可爱的学校这些年来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信同学们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已经感受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交流,让大家都来欣赏你的劳动成果!

于是,同学们把自己收集到的照片、图片、实物进行展示,并要求作适当的讲解。全班同学一起来观看、对比。

小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这一身心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组织了全员参与的活动,课前自主地参观、访问、调查活动,课上相互间的合作互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三)“听一听”,增强共鸣(本环节预计5分钟左右)

请几位学生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来向同学们介绍他们小时候的情况,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从三代人不同的学校生活中感受变化。

生活在身边的熟悉的真人,说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事,这些本地教育资源的利用,能给学生强烈的震撼。这一过程是任何教科书的讲解也不能替代的。

(四)“动一动”,表达感受(本环节预计15分钟左右)

经过前几个活动,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校的巨变,此时此刻学生的心中一定有许多感慨,加上孩子们本来就喜欢表达,该是学生动手、动脑的时候了,此时我安排让学生通过“说一句话”“画一幅画”“唱一支歌”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还是通过活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但我认为第一课时进行到这个程度还不够,我又恰当地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我们家乡人一年又一年不懈的努力,一代又一代无数的付出!激发学生为了家乡、为学校的明天而努力的热情。这样,这一课时提高认识的目标才算达成了。

(五)作业超市

1、完成教科书第31页的学校变化年表。

2调查并记录家长或其他成人过去的学习用品有哪些?

3、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过去的儿童游戏。

(我让学生任选一题来做,尊重学生的选择。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校变化年表,形象具体地归纳自己对学校变化的认识,加深对学校变化的理解。而后两道作业既是这节课的一个课外延伸,也是为了后面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自主探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既要简单,又要让学生看得明白,我这板书主要体现学校的变化与进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幸福,从而学会珍惜自己今天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以上是我对这一课的分析、理解和教学的设想,但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其中包含了许多无法预知的变量,我在教学过程中,会密切关注,以争取每个教学环节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我也不会满足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说、演、唱,不会满足于他们口若悬河的计划设想,还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加以关注,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争取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