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荟萃库 人气:1.51W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华】说课稿汇总9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景阳冈》一文改编自中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四部分。纵观全文,有如下特点:

1、篇幅较长,适合学生进行快速默读训练。

2、本文生字和难读字较多,在布置预学作业时,重点是鼓励学生多花时间掌握生字新词。

3、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学生日常阅读中较少出现的文言词汇,很多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差较大,在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只有在扎实理解这些词汇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理解课文。

4、教材在具体描写人物时,突出了武松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特别是描写“打虎”一章时突出了武松的动作描写,而在“喝酒”一章中则强调了人物的语言。 “上冈”时着重表现人物心理。因此在阅读指导中,应紧紧抓住人物的对话,心理和动作,来指导学生概括分析人物个性品质,这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在以上对文本解读后,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a类: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快速默读课文,在理解文言词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段落。

b类:

1、通过快速默读课文的训练,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会武松鲜明的个性特征。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c类:

1、激发学生学习英雄、研读名著的热情。

2、通过个性化的思维拓展练习,明白武松打虎的特定背景和今时今日对打虎的客观论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四、预习作业

因为本课篇幅长,生字难字多。并且有较难理解的文言词汇。所以在预习作业方面,我作了以下安排。

1、利用工具书解决读音问题,读通、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词汇,初步明了课文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武松的语言、心理的句子和描写武松动作的词。

4、武松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你能想到的二三词概括。

5、搜集现在老虎的生存状态和老虎与生态平衡的关系的相关资料。

五、教法阐述

通过精讲巧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深化教学内容。展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边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整体感知和理解课文。

六、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以读促思——重点重读---读中感悟”。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

七、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我从四大名著入手,引出话题和人物。进而导入课题。在自然地氛围中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鼓励学生走进英雄、学习英雄,打败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目的在于创设一种适合本课的情感氛围,拉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主人公时空与心理距离。初步解决目标a1,并着意渗透c1的目标要求,激发学生学习英雄的热情。用时六分钟左右。

第二板块,字正腔圆,博古通今。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段落。这一板块针对a类目标的第二个要求,在理解文言词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层次。大约用时七分钟。

1、本课生字新词数量多,难度大,我尝试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分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学生能自学的,让他们自己预习的时候去解决。有一定难度或者本课必须要涉及的字词就花点时间一起讨论。对于这些词语,如果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无疑是喧宾夺主。我采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为此我就有针对性的鼓励学生同桌合作,通过快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去读懂文中的文言词汇,互读互悟。在这一环节一并检查预习效果。

2、在理解文言词汇的基础上,请同桌互相交流,本课按什么顺序记叙?分为几部分?得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这四个小标题。完成对课文层次的划分。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以“喝酒—上冈—打虎—下冈”为主线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体会人物性格。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b类目标。即通过快速默读课文的训练,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会武松鲜明的个性特征。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用时大约二十分钟。

1、喝酒这一部分,主要突显了语言方面的特点。我先让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一部分,并同桌交流预习作业中画出的武松的语言。通过武松的语言,体会武松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通过预习并交流讨论后应该很快能够体会出,通过武松的语言,可以看出武松的倔强、豪爽。当然,孩子们也会有其他比较率性和独特的答案,对此首先应该给予肯定并适当点评引导。这时我趁热打铁追问,你是通过哪些句子具体体会到武松的性格特点的?让孩子们找出具体的相关句子。

2、描写武松上冈,作者着重从心理描写入手。写了武松的三次心理活动。这三次心理活动描写的后两处是隐性的心理描写,比较容易忽略。在预习时已让孩子们初步找过心理描写,所以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三处心理体会武松的内心变化。侧面烘托武松的英雄气概。

3、景阳冈上打虎时,需抓动作见特点。教这部分时,我抓住武松和老虎的动作进行教学。提问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是通过他的什么来写的?引导他们说出这一部分的特点是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在明确本环节的基调后,请孩子们交流在预习时画出的老虎和武松的动作词。从中体会人物特征。那就是武松力量超人,机敏过人。

从“抡、劈、揪、按、踢、提、打”等词可以看出武松力量超人。从武松三次“闪”突出武松的“机智”或“机敏”。然后我点拨,“闪”这个动作字跟哪些字比较接近?鼓励学生说出一些相接近的字,引出“躲”字。顺势提问,“闪”与“躲”在这里哪个字用得更好?用“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好在哪里?

这样层层递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进一步感受武松的大智大勇,豪爽好强,处世不惊,并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较为妥帖的体现出了打虎这一重点内容。

至于老虎的动作,只需让学生通过读课文,画动词来体会,找出老虎的动作词“一扑……一掀……一剪”即可。

4、武松打虎后下冈,主要抓心理描写见特点。教学这段时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作者写这段的用意。让学生从武松的心理感知人物的潜在性格,并概括这些性格。那便是洒脱,率性。自然而不夸大的把人物形象树立起来,真实可信。

5、系统的分析完课文内容之后,把这四个主线内容的核心贯穿起来,请孩子们用自己概括的词语评价武松,教师板书。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加深领悟。解决目标为b2和c2。再次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并通过个性化的思维拓展练习,明白武松打虎的特定背景和今时今日对打虎的客观论点。占用时间约十分钟。

1、在全文内容较为全面的理解后,可对学生提出进一步的延伸问题,除了打虎,其他三部分的内容是否多余,与打虎有没有关系?引导理解,其实这些内容都体现了武松的豪爽好强,英勇无畏。是为打虎服务的,与打虎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2、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在小组内交流资料、发表看法,大家畅所欲言。其次全班交流,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我引导小结: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在古今形式的差异之下,要辩证的,发展的看待问题,评价事物。

因为在古代,人类还不能主宰自然,老虎猛兽会伤害到人的性命。人为了保护自己,除了打虎,没有其他的办法,当然,现在人类有了主宰自然的能力,而且老虎也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必须保护老虎。使学生对武松打虎的认识更加客观和深入。

第五板块,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在短短二分钟的时间内,再次把c1目标提上桌面,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

对课文作简洁明了的概括总结,梳理思绪,完善课堂感受。要求学生课下读《水浒传》原著第二十三回,并互相交流读后感受。激发学生研读名著的热情。有序的完成《景阳冈》的全文教学。

说课稿 篇2

《父亲的菜园》是一篇在贫瘠的土地上作者的父亲经过多次的努力,终于长出了一片碧绿。李老师不仅带领学生理清了课文思绪,而且带领学生进行深刻的体会了父亲对于菜园的情感。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检验预习情况循序渐进,以生为主,通过出示解释的形式让学生练习理解和掌握。

我检验学生生字词的学习情况时,主要以开火车读和男女生对读为主,新意感不强。而李老师先出示词语,让学生开火车认,这些一次检查字音的过程。之后教师出示学生疑惑不解的词语,不是单独地提醒学生读音,而是告诉学生多音字的意思,让学生进行理解后填空,如此一来,学生掌握的就会更加扎实,而且秉承了郑忠青老师的讲课手法。如此我才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学习,不能停滞不前,不管你是什么年龄,你是什么级别。之后对于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教师进行生活化的图片演示,提醒读音,将语文与生活相连。

2.以拍摄电影的形式,让学生想镜头,形式新颖。

如果单纯的从讲授出发,学生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教师别出心裁,采用了放电影的讲授方法,将学生整堂课都置身在电影的制作中,学生丝毫不会有睡觉之意,反而精神饱满。不仅让学生想镜头,而且给学生放镜头理解,在开荒镜头中,教师先让学生画出父亲的动作和语言,之后通过渲染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一遍又一遍的体会,之后再让学生谈,仿佛看到了一位()的父亲,学生不仅能准确说出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人,而且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3.抓动词,创情境,重逻辑。

教学中教师紧抓动词,还通过换动词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体会与比较。课文讲授注重情境的创设,各个环节之间练习极为紧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黄河象》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本课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特点,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2、过程与方法

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的过程。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

二、说教法

学生对科学小品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

①从兴趣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

②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课件,使学生进入情景,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③朗读指导法。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

三、说学法

1、重点词句品析法: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2、自主探究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部分,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家假想了些什么。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朗读感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部分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故事,语言描写细致,是很好的朗读材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

板书:黄河象

骨架样子————假象来历————发掘化石

为了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个环节:学习第一部分,了解象化石的特点。

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层次和主要内容,所以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直接出示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让学生看着这具大象骨架的样子说出它的特点。接着引入课文,问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呢?让学生自渎第一段,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从“高四米,长八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长,连末端趾骨也有3、4厘米长”体会它的高大。从“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体会它保存完整的特点,用重点词语“甚至连…也…”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这样使学生积累了更丰富的词汇。在本段的教学中适时的进行多种形式的指导朗读,从读中让学生感受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和完整的特点。

板书:高大、完整

第二个环节:学习第三部分(8—9自然段),找出发掘经过。

在学生已经感受化石的高大完整的特点后,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疑问。根据学生的问题总结有价值的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快速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其中要抓住重点的词语:斜站沙土、脚踩砾石。从它的姿态,人们做出了合理的'科学的推想。

板书:斜站沙土、脚踩砾石

在本段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要重点指导朗读“二百万年间……黄河”一句。

第三个环节:学习第二部分(2—7自然段),理解合理假象。

通过提问、感悟、品读,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我接着问:了解了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这么多内容,接下去你最想了解些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联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指导学生朗读好2—4自然段,例如读第三自然段时前两句要读得低沉缓慢些,要体会黄河象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有气无力的情景,突出“扑踏扑踏、走、干渴、有气无力”等词语,第三句要读得高扬些,突出“小河、高兴、跑”等词语,和前面的形成对比。

板书:炙热、干渴

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本段中“老象的左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下去。”这一句是关键句,描写细致的句子,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板书:陷进

在此处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想象能力,发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转变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为了进一步地体会推想的合理性,可以在熟度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把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讲一讲,并且表演出来。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呢?让学生进行同桌、小组、全班交流、评价、争论。

第四个环节:尝试变换顺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的可以让学生变换写作顺序重新叙述这个故事。

第五个环节:开拓思路延伸

传统教学重结论,而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所以在课文的最后我让学生凭着已有的对科学假想粗浅的认知进行自编故事实践,“难道这个黄河象仅仅是为来喝水才掉进河里去的吗?”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学生会想象到:两群大象为了争夺地盘,一方追另一方,其中一只大象就……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空间。

第六个环节: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改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七个环节:作业

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将黄河象还可能是怎样掉进河里的用一段生动、形象的话写出来!

第八个环节: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九个环节:板书设计

黄河象

说课稿 篇4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选用教材:初级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华科大版一年级下。

教材特点:专题编排为主。强调集团性、趣味性。

本节教材整合了语文、美术等诸学科元素。在图像信息处理相关内容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word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教材处理:除保留图片的插入及其设置外,增补“文字绕排方式”及图文的美化协调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凸显主体说学情】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文字编辑及网络操作的基本能力。并且乐于动手操作。

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兴趣指向离散度高。

设计任务时注重任务的层次性和激发兴趣的持续性。

【三、更新理念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 通过学习,了解剪贴画的知识。

⑵. 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及调整图片。

⑶. 掌握图文混排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合理选用图片,制作出图文并茂的作品。

⑵.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协作学习、以及想象、创造、观察和知识迁移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欣赏优秀的电子贺卡,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⑵.体会爱与被爱,享受人情的温馨。愉快学习,快乐创作。

⑶.培养版权意识。

【四、依据理论说教法】

1、教学方法

构建一个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究,围绕给元旦佳节制作节日贺卡设计任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主要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讨论法、演示法。

2、学法指导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一、保持良好的学习心境;二、勇于表达,大胆尝试;三、善于协作学习;四、能将知识迁移。

【五、整合资源说准备】

硬件准备、软件准备、素材准备等。

【六、情感互动说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通过现实生活引出电子贺卡。给学生欣赏精美的贺卡,并提出问题:贺卡中有什么(文字和图片)?学生看到贺卡的生动精妙之处激起他们的创作欲。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节日贺卡自己做”。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老师介绍剪帖画的知识。演示插入剪贴画的方法。学生打开WORD贺词文件,进入----

任务一:插入剪帖画,调整剪帖画的大小和位置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提出问题:1、如何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2、对插入图片的效果不满意,怎么才能把图片删除掉。

对第一个问题,可请同学们回忆如何用鼠标调整WORD窗口、表格的,如何移动窗口,对话框、被选中的文字的。第二个问题,可请同学们注意我们对文档进行编辑的一个原则“先选中,再操作”。将原有知识迁移过来即可。

任务完成必须有先有后,老师鼓励先完成的学生积极协作和指导后进者。

学有余力的同学让他们自主探索图片工具栏的使用和其它的调整图片的方法,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其它同学共享。

全体学生完成后引导同学归纳插入及调整图片的一般操作步骤。

任务二:分组设置不同的文字环绕方式。

先请同学们单击图片工具栏的文字环绕按钮,了解七种文字环绕方式。然后分组研究。

全班分七个小组,分别研究七种文字环绕方式的操作方法及其对图文混排效果的影响。

小组活动期间倡导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融会集体智慧。

活动后期各组将研究所得填入“研究结果报告表”,并推举代表将研究成果向全班同学作演示汇报。

通过七个小组研究结果的相互交流、对比,得出如下结果:

1、文字环绕有多种方式,效果各不相同。

2、文字环绕方式应恰当,所选图片与文字内容要和谐合理搭配。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任务三: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此时应当提醒学生:当我们引用图片时,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注意图片版权。

学生进一步修改美化元旦电子贺卡。完成后,每小组推选一幅作品。利用大屏幕展出,全班共同赏析。

首先制作者自评,介绍设计思想、制作方法。再让其他同学评析。其间教师适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敢于发表观点的同学应该予以肯定。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构成美的规律也是多样的。

对参评作品,都要找出其优点,给予奖励。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就感,真正做到愉快学习,快乐创作。

经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本课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四、课后作业:

很多软件都可以完成贺卡的制作。请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试着使用不同的软件来完成作品,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把你制作的电子贺卡通过网络发送给其它同学。没条件的同学可以自己设计构思出好的贺卡方案,下节课来网络教室制作和发送。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九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同时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确认为: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并有效的突破重难点,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2、引导探究法: 3、描述—感受—理解—评论法。4、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下面,我重点向各位老师来讲述我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导入探究课题:多媒体展示祖国灿烂文化,优秀绘画传统导入课题“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 ”,讲解关键词“形”“神”

接下来就是新知探究的环节:我把这个环节分为三个部分:

环节1:多媒体展示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1—2段,了解中国画基本形态确立时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貌。出示问题:这两幅古画描绘了什么内容?早期绘画的造型特点如何?学生讨论、分析、欣赏请同学回答,同组的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讲述。——

环节2:多媒体播放视频敦煌莫高窟壁画,让学生在画面布局、人物造型及设色方面分析、讨论、欣赏,这里重点了解《鹿王本生图》绘画故事情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环节3 在这个环节中,我先把学生按爱好分成3个组,3个组的学生分别去欣赏分析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学生在组内自学、交流,通过具体作品互相讨论分析总结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

第一组是 中国古代人物画部分,多媒体展示中国作品《朝元图》与外国作品《蒙娜丽莎》通过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人物画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线条”,接下来重点欣赏阎立本《步辇图》韩晃《文苑图》还有《采薇图》《张卿子像》和《渔翁渔归图》等。让学生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赏析、讨论、加深理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学生先自学,而后组内交流,回答问题,概括总结,评价欣赏。

第二组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屏幕出示: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深堂琴趣图》元代、倪瓒《六君子》

同时屏幕出示:这3幅作品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欣赏

第三小组是中国古代花鸟画,多媒体展示《芙蓉锦鸡图》《榴枝黄鸟图》及郑板桥的《荷花水禽图》,让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花鸟画作品,请同学分析、讲解,同组的同学补充,我总结讲述,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

以上三个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由每组学生选一代表来展示他们的结论,其他小组学生倾听学习,并提出疑问,小组之间互相提问、评价,我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总结,。

以上环节需要34分钟来完成。

教学过程的最后是归纳总结,巩固练习。

我以提问的形式带领学生回顾梳理本课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特点及时代特征。

在总结中处理课堂评价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训练题要贴近《美术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指导要求,题量少而精。

总之,整个课堂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要求学生做练习巩固当堂知识,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时间是:8分钟。

最后,学生在多媒体播放的音乐及图片展示中走出课堂。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学什么?

1、教材分析与教学资源整合

《口耳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一的第2课,属于象形字归类识字。所要学习的12个字按人体的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语文书中的12个字都是象形字,并且配有形象的图片。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的大致过程,以便让学生理解字义,认清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

2、学生学情分析

刚学完拼音,开始认字,学生兴趣很高,但一年级学生又很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我们班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胆子也比较小,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

3、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低年级学生识记汉字,应在辨认字形中了解字义,结合字义了解,识记字形。并结合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12个生字(本课时完成),会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竖、撇、捺”三种新笔画。

② 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理解字意,认清字形,

③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4、教学重点:识记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

难点:区别“木”和“目” 。

二、怎么学?

1、教学理念与设计思想

设计理念-------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不能变成学习“语文书”。从生活中学,我们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与生活“衔接”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新课标要求,识字教学应在符合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前提下,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

设计思想--------以学生为主体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学程序,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也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我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识字的兴趣,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安排教学环节,让孩子们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让抽象的汉字和枯燥的认字过程成为孩子们爱做的事,使识字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提高识字效率。

2、学法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过程,必须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因此,我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制定以下教学方法:(1)游戏激趣法 (2)图字结合识记法 (3)合作、互助法

三、教学实施步骤:

1. 故事导入,激趣激情。

2. 自主学习,读准字音。

3. 互助学习,识记字形。

4. 趣味巩固 ,拓展练习。

四、具体实施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激情

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由学生感兴趣的可爱的乌龟图片引入龟甲,告诉学生:,远古的人们都是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有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龟甲”,上面刻着许多奇怪的图案,考古学家说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你们猜猜,会是怎样的故事呢?设置悬念后,伴着轻柔的音乐开始讲故事。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讲这个由12个象形字所编成的故事时,相机出示象形字,然后让学生猜猜这些象形字,让学生观察,知道象形字是我们的祖先在四千多年前所使用的,它和事物的图形非常象。这种古老的文字我们叫它“甲骨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最后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一些有趣的汉字”,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图画,拼拼音节,读读生字,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请教老师、同桌。看哪个小朋友在最短的时间里和这些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

2.抽学生认读生字。

(三)互助学习,识记字形这个环节中我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观察简化字和古代象形字、实物的相似之处,从而自主探寻字理、发现规律、认识字形、明白字义,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图文结合识字时,我让学生自己将生字与生活中所指的事物进行相互对比,从而相互联系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象形字的含义,也突破了本课学习的难点。

1、在学习第一组生字时,我重点指导认记“目”字,作为范例。

(1)读字看图:认读目字,知道目指的是眼睛。

(2)看字比形:比一比目字和象形字有什么关系。

(3)识记生字:小组讨论:你是怎么记住“目”字的?教师引导:“目”的字型与实物的外形的联系是:外面的“口”表示眼眶,里面的两横表示眼珠。

(4) 师生共同小结学法:读字看图----看字比形----认记生字。

2、学生按照学习方法同桌合作,学习其他三组生字。

3、学生汇报交流,自由说一说自己认识的生字,教师相机提示易忽略的笔画。,如:“鸟”—小鸟不能没眼睛,头上一点要看清。“兔”—兔子长着短尾巴,竖弯钩上有一点。 “禾”—禾苗有穗儿,比“木”多一撇。

4、区分“目”和“木”的字义。出示下列词语让学生读一读:目光、节目、木马、树木,让学生结合熟悉的事物感知字的意思。

五、趣味巩固,拓展练习:

在巩固生字的环节中,先开火车检查学生认读情况,这样检查的面比较广,再让学生给孔雀涂色,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学生积极性都很高。最后紧密联系课后练习“我会连”,举了四个字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汉字意形结合的特点。

《新课标》强调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必须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学习也会变得很简单。

工作这么长时间,只听过别人的说课,自己说课还是头一回,也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套教科书采用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总体、个体、样本,普查和抽样调查等概念,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学习,让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同学们充分的讨论、广泛的交流下扩大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发展统计思想,体会德育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以及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2、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进一步发展统计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难点: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应用多样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与学法。

指导探索法;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章导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数据,从国民生产总值到天气预报,从人口预测到股票投资,统计存在于国民经济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据处理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具有统计的基本知识已成为每个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体现了学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活动与探究

同学们,你们每天在家都帮父母做家务活吗?主要做些什么呢?每周大约多长时间呢?

你们每周干家务活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什么?

教师活动:提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学生活动:全班先分四组进行数据汇总,得到本组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进行各小组汇报、交流。

【通过对这些调查活动的分析,引入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2、介绍新知识

(1)普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

(2)总体:所考察对象的全体。(如上述问题中的总体为“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的全体”,注意这里“考查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学生干家务活的时间。)

(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如上述问题中的个体为“全班每一个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

二、范例学习,加深理解

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在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是什么、个体是什么?

总体:就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人口的年龄。

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这里所说的“考察对象”是指表示事物某一特征的数据,如对全国人口普查时,考察对象是我国人口的“年龄”。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176页的统计图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知道大概的年龄结构。

三、问题牵引,发展认知

讲一个笑话对原有的情境进行变式,引起学生对普查局限性的思考,从而引出抽样调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儿子,帮妈妈买盒火柴去”“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火柴好多划不着。”………儿子高兴的跑回来。“妈妈,这次的火柴全划得着我每根都试过了”笑过以后,谈谈你的看法】

议一议

1、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与同伴交流。(鼓励学生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2、我们班上有多少男生?全校呢?全会宁县呢?全白银市呢?全省呢?全国呢?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获得这些数据?(鼓励学生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3、你能用普查的方式调查某一天你所在地区的人口流量吗?(由于每个人离开某地的方式不同,且受到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一般无法对所有的个体进行普查,有说普查的也应该鼓励。举生活中的实例)

4、你愿意采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吗?(由于检查日光灯的使用寿命时,对日光灯管会造成一定的破坏,一般用抽样的调查方式)

【普查的困难】

1、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工作量较(太)大,无法一一考查;

2、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个体一一考查

3、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对个体一一考查

解决的办法:抽样调查.

【抽样与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例如:

1、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的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

2、说明在下列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是什么?

(1)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试验.

(这批灯泡寿命的全体是总体,每个灯泡的寿命是个体,抽取的10个灯泡的寿命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2)为了考察会师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会师园的人数进行统计.

(这一年中每天进会师园的人数的全体是总体,每天进会师园的人数是个体,所抽取的30天里每天进会师园的人数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3)为了考察一个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总体是: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全体的时间。样本是: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个体是:每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比较好,什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比较好.

五、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本177页,数学理解1题。2、“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主题调查

父母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但是现在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的呢?班干部组成一个调查小组,以“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为主题,设计几个问题,如:你知道你父母的生日吗?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过父母小礼物吗?在家主动帮父母做家务吗?当父母批评你的时候,你持什么态度呢?等等.开展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星期五周会上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我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不强,因此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电教法: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境朗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多想象,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学法:

1、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读写结合:只有写,才会努力去使其变得精练,因此,读写结合,在中高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释题导入:

1、教师用温和亲切地口吻说: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已经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领略了很多,今天的这一堂课我们还要欣赏一幅古画,谁来读一读课题。

2、师:你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

针对学生的回答再做总结:全世界都非常有名。课文将向我们展示怎样了不起的古画呢?请你认真地反复地读读课文,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信息,用笔画一画,等一会我们交流一下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二)、初读,交流学习心得:

1、师:我发现每位同学都读得很投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刚才你读课文,从中了解了什么?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共同交流学习所得,这是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交流时,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中的相当段落与文本再接触。

(三)欣赏图画,再次读文:

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的学习知识。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这幅画,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很远,因此,在学生对《清时上河图》的价值有着初步认识的时候,定会产生想去亲眼目睹画的欲望的情况下。教师说:“我觉得咱们班同学读书能力特别强,刚刚大家初次朗读课文就有这么多收获,那你想不想看看这幅画,欣赏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当然,看画的目的是为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指导学生:请你细细地欣赏这幅画,看看能不能从画中找到你读到的内容。

(多媒体滚动演示清明上河图,配上优美的轻音乐,老师根据场景适当提示:进入汴粱市区了,你能看到什么;到桥北头了……)引领学生放松地欣赏,在视觉、听觉都在其中得到了享受。这里运用电教法,通过边看边读、边听边观察,使信息更加便捷地进入到学生的大脑;另外,还通过教师的语言与优美的乐曲等中介手段,使信息的传入渠道更加多元。

2、这时,老师又引导: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这时可以又一次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比如:当学生谈到:我在画上看到很多人。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是的,有很多人,你能根据课文来说一说,有哪些人吗?“这就进一步带领学生来学习文本了。

3、在初读交流学习心得与再读欣赏图画之后,我们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走进课文中最能突显主题的段落的学习,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没必要字字斟酌,比如第一自然段,写《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我们在让学生交流心得时就可以完成,不用再细细研读。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老师再请你们细细地看这幅画,再读读课文的二三两小节,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它确实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画能“名扬中外”有个较确切地认识。如:当学生读到:“画上有好多人,有的不到一寸,有……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时,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多么精致啊。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愿意怎么自豪地告诉他。这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字词有所理解,对具体的情境有所把握,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自行把握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文。

5、这是略读课文,只要学生对“名扬中外”的原因有所了解,对文本能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就应及时引领学生进行下一段落的学习。

如:还有形态各异的三百六十行,都画在里面了,了不起。刚才大家说画面上的人真小,但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还能够看到桥北头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老师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小节,然后把你的感受和你的同桌轻轻地交流一下。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学习这一段话,有一个问题的讨论,能让学生对“名扬中外”会有更深刻地理解,那就是:桥头的生活情景也许是瞬间发生的情景,但也搬到了画上。这说明了什么?

从中可以看出画者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也是他画技高超地体现。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指导,如:其实写作文和画画一样,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欣赏图画,填写资料卡:

1、有了上述的铺垫之后,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我是采用引读法进行的。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著作,因此,让学生再次欣赏图画,加深印象。

2、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有关文物、古迹、图画等一类的文章,指导学生写“资料卡”,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这儿,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张“资料卡”。如下:

师:刚才大家看看图,读课文欣赏了一幅了不起的画。如果你想要把从课文搜集到的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做一张资料卡。

资料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资料卡,这是另外一种阅读学习方法的指导。当要填写相关内容时,并不需要把整篇文章一一细读,而是快速浏览,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指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别忘了要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因此作业可以这样安排:本单元,我们还学习了赵州桥,课后自己也来做一张“资料卡”。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巧妙的板书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针对本课特点,设计如下: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基本情况 内容 历史价值

长:528厘米 人物众多观 800年以前

高:24.8厘米 街市热闹 古都风貌

北宋、汴梁 桥北头有趣 生活情景

 五、结课:

总之,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800多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控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教师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器官来学习课文,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掌握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这是下一步学习体积单位进率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容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必须掌握熟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作,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体积公式的意义。

二、说教法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说程序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第2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任何新知识都是以原有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设计了如下内容来为新课做好铺垫。

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用学具手势或其他方式描述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

2.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利用动画演示把它们切割成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是怎样知道的。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生活中遇到的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问题,多数不能切开来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行不通,又该怎么办?这样就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另一方面也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识强烈愿望。

(二)***作想象,探索公式。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作,首先吸引学生,刺激感官,启迪思维,提高兴趣,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也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形象走向抽象。

具体的过程是: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边摆边在表格里记录:长、宽、高和体积

(2)汇报交流,学生在事物投影上演示讲解,教师依次板书在表格中。

(3)请学生观察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这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各抒已见,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用字母表示公式,要注意书写形式的指导。

(5)完成例1,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6)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并且在刚才的实验***作中,也有学生摆出了正方体,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注意的是用字母表示公式时,使学生明确三个a相乘也可以写成a3,3写在a的右上角。

(三)巩固练习,扩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通过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先让学生动作***作,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做第33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巩固刚学过的“立方”的知识,要使学生弄清,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一个数的立方,一个数立方应该怎样计算。做题时,如果发现学生把3个相同数连加与连乘混淆起来,教师应及时纠正。

3.完成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4.完成练习七的第7题,要注意这道题算式的运算顺序。

5、拿出课前准备得长方体物体,同桌合作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明确求体积应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再进行计算。这样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计算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质疑解惑。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样设计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回顾与反思的习惯。

TAG标签:精华 说课稿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