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汇编八篇

荟萃库 人气:2.28W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说课稿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是小小游击手,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法、学法、场地器材、预计生理负荷、课后小结等方面来分析本课。

首先第一点:

一、设计理念

活泼不失有序,锻炼不失兴趣,学习不失创新是这节体育课的初始目的。本课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采用“主动探索与积极创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本课内容主要以游戏教学为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从兴趣中找到乐趣,从乐趣中找到学习的窍门,从而喜欢参加各种游戏活动,自觉体验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材内容是投掷类项目的练习。投掷也是中学基本教材之一,是锻炼学生上肢力量与肩带灵活性很好的练习形式。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在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感情认同,达到自动练、主动究的目的。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反复的练习,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另外对培养学生观察、灵敏、和同学间团结协作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三、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主人公们——即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人公们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技能基础,活泼好动,对事情充满了好奇心,只要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他们都乐意去做、去学、去锻炼,所以只有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才能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动作示范、分解等直观教学法,让学生掌握投掷实心球的正确动作方法与要领。

2、技能目标:通过游戏法、竞赛法等练习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以及灵敏协调等素质,提高投掷实心球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能在游戏和竞赛中尊重同伴与对手。

五、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课的教材内容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重点:投掷动作的方法与要领。难点:投掷过程中全身协调用力

六、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游戏法、竞赛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还采用了讲解法、示范法及直观教学法等辅助教学方法。初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所以主要采用了体验学习法,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

七、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与学生对新鲜事情的好奇心,特意设定情景进行教学,本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1、激发兴趣活跃情绪阶段;2、保持兴趣合作探究阶段;3、恢复身心稳定情绪阶段。

(一) 激发兴趣,活跃情绪阶段

1、热身:“与时间赛跑” 。情景说明:前方发现鬼子的行踪,我们要争取更多的时间准备。

2、活动操: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准备活动操的练习,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孩子们达到热身的目的。

(二) 保持兴趣,合作探究阶段

根据动作机能形成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主要采用了讲解示范法及游戏竞赛法,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1.游戏:“打准打鬼子”。(情景说明:鬼子攻上来了,我们奋力抵抗,打击鬼子。)

学生看图自学投掷实心球的正面双手头后向前抛实心球的动作,将学生分成四组,在投掷线前5米左右分别有一个纸箱,每组学生尽力将实心球投入到纸箱中。命中率低的队伍进行身体的小练习。(在游戏过程中,老师统一口令投掷,捡球。)

2.专项练习“为胜利刻苦训练”(情景说明:上一阶段,我们部分同志没有取得完胜,这次我们要通过努力刻苦的训练强大自己。)

A:上下举放实心球,三次,每次15个。B:俯卧撑,两次,每次15个。

C:两人单手对掌对抗手力练习,体会对抗过程中腰腹、手臂的用力特点。

D:原地模仿投掷实心球练习。

教师分解示范讲解动作,预备姿势—发力姿势—最后用力动作,教师巡回指导动作,及时表扬与纠正错误。(教师统一口令一起练习,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3. 用兵之时:看看谁是最远手。(情景说明:我们努力那么多,今天到我们上战场的时候了,看我们今天的表现吧。)

将学生分成四组,在起掷线前8米处各有四条线,分别为,优、良、中、合格,球到达哪条线就分别得分。教师累计得分,在竞赛过程中注意提醒安全,为学生加油活跃气氛,并统一口令投掷---捡球。

(三) 恢复身心,稳定情绪阶段

1、在轻音乐的伴奏中进行放松活动,放松肌肉、舒缓情绪。

2、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八、器材准备:

实心球40个,纸箱4个,录音机1台,雪糕筒4个。

九、预计生理负荷

平均心率120次/分,最高心率140次/分

十、本课总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整节课中都洋溢着欢快的氛围,不仅使学生参与运动锻炼,还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相互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使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内容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本节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再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活动,帮助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变为气态,最后通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的观察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水蒸气能从气态变为液态。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的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玻璃杯扣在一个装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2.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观察中思考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3.说学法

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思考的科学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透明玻璃杯、燃烧匙、热水瓶、酒精灯、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教师以复习前节内容的形式,用湿毛巾在黑板上写“冰”。

2、观察“冰”的现象。

3、学生举例:在我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过水自然干掉的现象?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

1、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你们猜猜看。板书:水

2、学生叙述课前实验。(碟子装水自然风干的实验)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是我们刚才很多同学说的蒸发。

三、探究“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归纳板书:加热,风吹,增大表面积……

2、研究其中一种方法“加热”。

加热是否能加快水蒸发?板书: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3、教师指导实验方法,并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交流:

6、小结: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四、空气中的水。

1、讨论小河、海里的水是哪来的(下雨

2、雨是什么形成的?

3、学生讨论,交流。水蒸气遇冷能不能变成水呢?我们用实验证明。

4、教师口述实验要求并演示。

5、教师为每组倒热水,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同时教师取一玻璃杯装入一些冰)

6、汇报:

7、通过刚才我们的实验观察,证明了水蒸气遇冷能变成水。

8、讨论“白汽”。

(1)刚刚实验中有小组提到燃烧匙上方有出现白汽,那白汽就是水蒸气吗?预设:不是。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无色无味,透明,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这白汽是怎样形成的?

(3)我们还看到哪些地方有类似于白汽的现象?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现象再次证明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

9、解释上节课的疑问:上节课我们的疑问,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10、讨论:雨是怎样形成的?

雨是水蒸气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组讨论交流。

12、教师解释下雨的原因。

我们身边的水一直在蒸发,水蒸气不断上升。红色箭头表示当水蒸气,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从地面上升并遇到上面的冷空气时,就会凝结,变成我们看得见的小水珠,飘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云中的小水珠相互碰撞、吸收,越积越多,越积越重,最后落下来,这就是雨。

五、总结和揭题,说说你的收获,并板书:水和水蒸气

六、课外拓展:

风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两块湿手帕,一块用电风扇吹,一块让它自然蒸发,哪块会干得快?课外研究。

说课稿 篇3

课前播放《左手右手》歌曲。

(一)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歌曲《左手右手》,引出“手”。

师:课前老师播放的歌曲,小朋友听过吗?

你在哪里听过?歌曲的名字是什么?(板书:手)

或:

师:刚才的歌曲,唱的是什么?

这是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的电影插曲,歌名是《左手右手》。(板书:手)

反思:课前播放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插曲,一是调节他们紧张的听课情绪,二是悄无声息的引出课文的线索——手。考虑到《左手右手》是一支新歌,所以我预设了两种不同的对话,以便灵活处理。

2、请一名胖学生起立,举起小手。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手呢?

生:胖乎乎的小手。

师:除了“胖乎乎”,还可以说是一只怎样的手?

反思:这一设计旨在积累 “肉乎乎”、“肥嘟嘟”、“白胖胖”、“红润润”等词语,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锻炼口头造句能力。

师:让我们一起伸出手,共同来写课文题目。

(师生共同完成板书,板书:胖乎乎的小手)

3、学习生字“胖”。

师:看着课题,老师出个字谜考考你,十五天,什么字?

(生思考片刻后,一个小男生道出谜底并简单说出理由,齐读课题)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言语表述不够严谨,因为每月天数不同,“胖”,谜面应该为“半个月”。细节之处不容忽视呀。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1、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粗知大意。

师:小朋友,老师告诉大家,读课文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齐读和自由读。齐读,就是大家一起来读。自由读,就是小朋友自己读自己的,读的不熟练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下面,我们来自由读课文,听明白了吗?

读完以后,请用你的姿势(坐端正)告诉老师。开始吧。

反思:课堂上常有这种尴尬,教师不同形式的读文要求往往被孩子们的齐读代替。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避免尴尬出现,同时森头学法。课堂效果很好。

2、读后交流:

师:读完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课文写的是一双胖乎乎的小手。

生:写兰兰的小手。

(师板书:兰兰)

反思:读文检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学会归纳。

3、检查生词

课件:

胖(pàng)乎乎一张(zhāng)画(huà)贴(tiē)墙(qiáng)上 看(kàn)了又看

笑(xiào)着(zhe)说等(děng)一等刚(gāng)才拖(tuō)鞋(xié)

帮(bāng)忙喜(xǐ)欢高兴(xìng)变(biàn)大学会(huì)

(1)借助拼音分行读。(指名读第一行,生齐读。以下类同。)

(2)高低声轮读。

(3)去调拼音齐读。

(4)巩固练习(字卡)

反思:多种形式,不同方法的练读,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记忆。分行检查,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调控课堂。

(三)再读课文,感悟爱心

1、通读课文

师:生字宝宝是个调皮的孩子,一眨眼,他们又藏到课文中去了,小朋友还会读吗?

师:下面请聪明的小朋友再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兰兰的小手会做什么?

反思:带问题再读课文,教会学生阅读的基本方法,同时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2、读后交流,梳理内容。

师:兰兰的小手会做什么?

你是在哪里找到的?

生:兰兰的小手替爸爸拿过拖鞋。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爸爸说:“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带动作读)

师:你能用“兰兰的小手会 ”说一句话吗?

课件:

兰兰的小手会 。(板书:替爸爸拿拖鞋)

同样的方法学习第4、5自然段。

课件分别出示:

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兰兰的小手会 。(板书:给妈妈洗手绢)

姥姥从厨房出来,一眼就看见了画上红润润的小手,说:“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兰兰的小手还会 。

兰兰的小手会 ,会 ,还会 。(出示答案)(板书:帮姥姥挠痒痒)

反思:说话练习,尤其是说一句完整的话是一年级教学的又一重点,用“兰兰的小手会 ”的句式练习,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又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课件:逐句显示,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爸爸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

妈妈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

姥姥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

全家人喜欢兰兰的小手,是因为 。)

师:兰兰的小手太能干了,让我们来夸一夸吧。

生:兰兰你可真能干!

生:兰兰你可真勤劳!

生:兰兰你太能干了,我要向你学习!

师:我们的小手也可能干了,它还会变魔术,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课间小游戏:

一根手指头呀,变变变,变个毛毛虫呀爬爬爬;

两根手指头呀,变变变,变个小白兔呀蹦蹦跳;

三根手指头呀,变变变,变个小花猫呀喵喵喵;

四根手指头呀,变变变,变个花蝴蝶呀飞飞飞;

五根手指头呀,变变变,变个大老虎“啊-呜-”。

反思:课堂组织教学在低年级很重要。学习至此,长时间高度集中让孩子们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疲劳。课间手指操,可以很好地缓解、调节学习情绪。

(四)课外延伸,感化心灵

师:听到亲人的夸奖,兰兰的心里美滋滋的,她也明白了全家人为什么都喜欢这张画。

师:兰兰说的这句话该怎么读?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高兴、自豪的语气。)

(课件出示句子:

她高兴地说:“等我长大了,小手变成了大手,它会帮你们做更多的事情!”)

师:当我们还是小婴儿时,爸爸妈妈就悉心照顾着我们,陪我们一起在灯下读书,带我们去郊外游玩,生病时,背我们上医院。爸爸妈妈,你们太辛苦了!

(课件逐个出示课后题,练习说话:

我替爸爸 。

我给妈妈 。

我帮老师 。

我为大家 。)

反思:情景再现,感悟亲情,既进一步巩固说话训练,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师:课下,请小朋友亲自给长辈做一件见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中结束。)

课后反思:

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而且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为亲人服务的意识。《胖乎乎的小手》小中见大,通过一张画巧妙地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德。整篇课文充满了家庭的温馨情感,内容和语言都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故而学习本文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对于这样一篇生活情趣盎然的短文,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体味字里行间包含的融融亲情无疑是教学的要点,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个人的生命体验,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达到语言学习与人格教育的双获益,成了本课力求突破的关键。

《胖乎乎的小手》写的是家人都很喜欢兰兰画的一幅画。从爸爸、妈妈、奶奶说的三句话中,可以看出,兰兰是一个勤劳、孝敬长辈的好孩子。这篇课文的内容很简单,很形象,所以学生理解并不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兰兰勤劳、孝敬长辈的好品德。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勤劳、孝敬长辈的品德正是他们所欠缺的。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手”为主线,围绕“全家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兰兰的小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中,以“手”导入课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全家人为什么喜欢兰兰的手。明理的目的在于导行,最后,我又将学生的思绪拉回到自己的身上,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小手现在能做什么?将来又能做什么?整个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有说有写,有演有画,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使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转化为引导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动力。另外,我觉得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要逐段地分析,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充分读,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感受。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读的训练以读代析,读中求悟。只有不断地读,才能不断地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说课稿 篇4

一、研读新《课标》,说教材

《两件宝》是小学语文第一册13单元中的课文,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拼音、认识了部分生字、阅读了几篇小短文之后进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1-2年级)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其中9个会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喜爱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的感情。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渗透新理念,说教法

1、谜语导入法。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依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采用了儿童化语言,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都积极地参与猜谜活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思维,又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如指掌良好的基础。

2、引导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积累并逐步学会欣赏。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普通话、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采用了分小组读、指名读、小老师带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为背诵课文作了充分的准备。

3、引导发现法。

培养学生“思索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是本课的宗旨。在学完儿歌后,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用我们的手和脑还能做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我决不替代,学生能够思考的问题,我决不暗示。我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4、拼读识字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会认字。《两件宝》一课中所有的音节都是学过的,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拼读出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分组自学生字,由小老师领读,再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最后让学生进行组词游戏。学生把刚刚获得的拼音知识运用于实践,不但能培养拼读能力,更能培养早期自主学习能力。

三、渗透新思想,说学法

1 、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学生学完儿歌后,我提出两个话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用我们的手和脑还能做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并自由发言,逐步学会了质疑问难,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学课文时,让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中,一个人读,其余的都是“老师”,读的人认真读,听的人也认真听,才能给读的人提意见;在课间活动时,学生分小组表演,边唱《巧巧手》边进行即兴表演;在认读生字时,我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看哪个小组学得最好,这样学生字有趣又好记。

3、练习背诵积累语言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具有记忆的功能,没有语言的记忆,就没有语言的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更是证明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两件宝》这篇课文要求背诵,学生通过背诵可以增长知识、积累语言,因此,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四、优化组合,说程序

(一) 谜语导入

(二) 学习新课

1、 自学课文。

2、 分小组读课文。

3、 检查朗读情况。

采用小组读、小老师带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形式。

(三) 理解课文内容,拓展思维

讨论: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

用我们的手和脑还能做出什么?

(四)课间活动

边唱《巧巧手》边进行即兴表演。

(五)认读生字

各小组由小老师领读生字、全班齐读生字、组词游戏。

(六)布置作业

1、 把今天教的课文读给家里人听。

2、 想想手和脑还能做什么?

说课稿 篇5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的,能进一步使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4)会区分实像和虚像。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检测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慢慢的学会抓住重点与核心知识去看书、学习。

(2)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和探究方法。

5、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②能够认识和区别实像和虚像。

(2) 难点

①理解凸透镜三种应用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的主要特征。

②将本节课凸透镜三种应用推广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现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三学、三测、三教的主要模式,充分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实验法、问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本节课,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学检测、难点突破、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等环节以达到学生会学想学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透镜的相关知识点,引申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和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以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为例来研究《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学习和探究

1、通过三学、三测、三讲的模式教育,让学生掌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2、让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者成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出实像与虚像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仪

倒立、放大、实像 (像距大于物距)

三、放大镜

正立、放大、虚像

四、实像与虚像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Rules rund us “

一.说课内容:

本单元是九年义务教育英语六年级第一册第二Mdule第7单元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很多有关规则的标志。正是因为有这些规则和标志,我们的社会才井然有序。本课时我们将讲到在哪里我们有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的意义。从而让我们学生了解规则,并遵守班级规则,学校规则和社会规则。创造和谐社会,共同为创建平安世博添一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介词来表示地点,用情态动词ust, ustn’t 来表示义务和禁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方位介词和情态动词的运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解,学生的反思,观察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发现身边的规则,并了解这些规则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思考,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方位介词的运用和情态动词来表示禁止做某事。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生活中来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从身边感兴趣的事情出发,高高兴兴地进入英语学习的世界。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从而了解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我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学法:从寻找-------探索-----发现到运用,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景,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以致用。

六.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创设生活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上课开始,我询问学生:“What are these?”。 大部分同学都会说这些是班规和交通标志。教师接着说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则和标志。幻灯片出示一些地点,并问学生: “Where is it?”.然后问学生:“ Where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该说课稿由文本的定位及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具(多媒体课件)运用、教学过程实施等七部分组成。

一.文本的定位及作用

《大纲》与《课标》都强调了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既按此编排。《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偏重说理的散文,编者将其定位为“说理性散文”。情理交融是“说理性散文”的特点,该单元课文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和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以记叙描写为主、重抒情的散文相比,是思维水平上的提升,与第五册第一单元“哲学随笔”相呼应,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内在逻辑,也符合高中生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规律。基于以上认识,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意义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意识,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散文鉴赏能力。《灯下漫笔》节选自鲁迅杂文集《坟》,文章集中体现了作者杂文的风格,尖锐地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痼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对于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的成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对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又能训练培养学生读写技能。据此可将本文定位为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二.学情分析

尽管高二的学生对鲁迅先生并不陌生,都学过或阅读过先生的各种文章,并且学生也都具有一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与他们以往接触到的内容单纯的散文相比,像《灯下漫笔》这类典型体现了鲁迅先生杂文风格的难度很大的课文,他们接触的相对较少,不太熟悉文中所表现的迂回曲折的笔触。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作者深邃的思想及其丰富的知识文化背景会给学生带来较在的阅读障碍。另外受其心理年龄生活阅历所限,他们也不容易准确把握文本中强烈情感态度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蕴,因此,本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得到适当的强化。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大纲》明确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杂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养成通过小事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

(2)抓住关键语句品味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掌握赏析此类说理散文的一般方法。

2德育目标

(1)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汲取其中的精神“钙质”,丰富学生的思想。

(2)学习鲁迅先生关心国事民瘼的爱国精神,学习作者“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的批判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像《灯下漫笔》这类典型体现了鲁迅杂文风格的难度很大的课文,高二学生接触的相对较少,这给他们的阅读理解留下了一道道障碍,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据此,确立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体会冷静的理性分析中蕴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学习文中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概括及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理解文本中“第三样时代”的内涵。

五.教法学法的选择

1,说教法

《灯下漫笔》既是名篇也是难篇,作者文化背景丰厚,又与现代学生有较长的时代距离;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本课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具体采用分析串讲法和讨论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讨论中,要激励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有所质疑,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思想“动”起来。在讨论中,教师应定位为活动的激励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工作者,教师应当使课堂讨论充实、活跃、有序而有趣。讨论重在过程,对某些开放性问题应当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2,说学法

埃加德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是为了学,教法的设计是为学法服务的,没有学法的指

导,“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故而学法的指导是重中之重。在本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这样的习惯和能力:快速通览全文,抓主旨,理思路;仔细品味揣摩;发现问题,勇于思考;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句。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运用

为提高教学效率,本文教学拟用多媒体课件。在powerpoint上主要输入一些文本,为课堂教学准备一些辅助材料(如介绍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课文结构分析、难句赏析、板书设计等),达到扩充课堂容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目的,并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宜简洁实用。

七.教学过程

从大纲要求、单元设计、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等出发,本课拟分两课时教学,分初读总览―研究质疑―讨论探究―迁移训练进行。具体教学过程为:

第一课时

要点:

1介绍写作背景

2初步总览整体感知研究质疑

(一)导入新课

由林语堂曾对鲁迅的评价“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导入本文教学,并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解题(以上可适时用课件)

(三)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设疑激发兴趣: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师生双向交流,理清课文结构: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从关键句讲清主旨。全文由现实写到历史,从逐层深入中,前后推论说了三个主旨句:⑴由“以钞兑银”的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判断。⑵在回溯历史后,得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惊人发现。⑶这样的历史和现实当然让我们“不满”,怎么办?鲁迅说“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四)掌握字音弄清词义(多媒体显现)

(五)研读课文,思考题目,拟定供下一节课讨论的问题。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要点:

1进一步鉴赏课文

2组织学生探究讨论进行迁移训练

(一)回顾温习

(二)设疑激发兴趣,引起求知欲,调动思维积极性(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在适当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1、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

心理变化类似。鲁迅的联想和推断就是建立在这样“相似性”的基础上,在一般人看来毫不相干的人和事之间,他却能别具眼光地提示出内在的相似和相通,从而给读者以新奇的发现的喜悦。

2、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②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⑵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②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③“‘人’的价格”的内涵是什么?

④“奴隶规则”是指什么?

⑶造成这样一治一乱的恶性循环的根源是什么?

一是几千年封建暴政,二是几千年形成的国民奴性。

3、鉴赏第三部分:

①这里所说的“主子”、清道辟路的“做乱人物”指的是哪类人物?

②“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真是这样吗?

③鲁迅希望中国出现的“第三样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第三样时代”?

(三)讨论“思考与练习”部分题目和教学相互质疑的问题。

(四)组织学生探究学习进行迁移训练

话题中国农民的现状与前景(①实际调查②横向比较)

(五)课堂结语(总结本文内容赞美鲁迅先生)

(六)布置课后作业

1课外廷伸性阅读:课外阅读《春末闲谈》、《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灯下漫笔》(第二部分),进一步领略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为。

2写作片断训练按由小及大,由情入理,情理交融之要求,写一段不少于220字的片断。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童话,是选学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了小青石不安于过平静舒适的生活,要到都市里去。后来工人把小青石运到都市里,作为材料,拌成混凝土,铺在马路上,它和伙伴一起为大众服务,支持大众的脚,它觉得这才是最快乐的事情,才是最有意义的生活。借此阐明了生活的意义。

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人物语言、心理活动表现中心,文章层层深入,揭示主题自然,合情合理。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分清课文的主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想,受到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教育。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2.理解小青石对生活的理解,对学生进行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教

育。

四、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设计

1、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青石》这篇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起初,小青石的理想是什么,小黑石的理想又是什么,后来,小青石的理想又变成了什么?

(师出示:起初,小青石的理想是

小黑石的理想是

后来,小青石的理想变成)

2、初读,理清思路

生自言自语地练习,练习好的把手举起来。

师:谁来说说?

生:起初,小青石的理想是想到都市里去,见识种种事物,过

有趣的生活。小黑石的理想是过平静舒 适的生活。后来,小青石的理想变成与同伴一起支持大众的脚,为大众服务是最快乐的。 师:小青石是怎样改变自己的理想的呢,它起初又是怎样对小黑石说的,把他们的对话找出来读读。

生找对话自由读。

师请两位学生起来读,一位学生读小青石说的话,一位学生读小黑石说的话,其余学生读旁白。(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读得相当有感情。)

师:我想采访一下小青石,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生:我现在觉得很烦,讨厌这种平静的生活,希望和珍珠、玛瑙一样到都市里去,见识种种事物,过有趣的生活。

师:我再来采访一下小黑石,你现在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生: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反而觉得小青石很烦。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体会同桌对读这一段对话,练习后我请三组同桌上来赛读。

生练习读。

师请三组同桌上来赛读。

3、研读课文

师:小青石讨厌过平静舒适的生活,一心想到都市里去见识种种事物,过有趣的生活,而小黑石认为现在挺好的,整天被温暖的太阳??(过渡读课文的第九、十两小节)

师:下面的内容我想请同学们换种方式读,把下文的“小青石”

和“它”换成“我”来读,读的时候感觉有什么不同,能体会到什么?

(生把“小青石”和“它”换成“我”体会读。)

师:同学们把“小青石”和“它”换成“我”来读,感觉有什么不同,体会到了什么?

生发言。

师:说的真棒,让我们以“我”的语气深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

第21节。

(学生深情地朗读)

4、小练笔

师:多少年过去了。有一天,我身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没过几天,工人们就把窟窿填满了,我好奇 地张望着,发现我的好朋友小黑石也在其中。我兴奋地喊??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小青石了,当你再一次遇到你的好朋友小黑石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小黑石也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你的想象,继续往下写吧!

[出示:多少年过去了。有一天,我身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没过几天,工人们就把窟窿填满了,我好奇地张望着,发现我的好朋友小黑石也在其中。我兴奋地喊:“(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小青石了,当你再一次遇到你的好朋友小黑石时,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小黑石也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你的想象,继续往下写吧!)] (学生奋笔疾书。)

师:同学们,谁自告奋勇地来说。

生读小练笔。

5、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小青石和小黑石都利用自己的特长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你们有自己的理想吗,你的理想改变过吗,能向老师和同学倾诉吗?(同桌互说自己的理想)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想?

师:同学们,不管你的理想是什么,只要你们利用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大众服务就够了!

六、说板书设计: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本课的板书,按传统板书的样式,以重要词句为点,以文章脉络为线来安排,体现了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

(一) 生活平静、安适(略写)

(二) 谈理想(详写)

(三) 去都市(略写)

(四) 变成混凝土(详写)

(五) 愿做铺路石(详写)

高兴——生气——闷声不响——不知怎样才好——非常快乐

TAG标签:汇编 八篇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