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荟萃库 人气:9.46K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说课稿范文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选择这篇文章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二是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围绕新课标的精神和修订教材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力求突破重点: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作者对老班长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教学前,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简介时代背景,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课文。(2)、从课题入手,直引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体会“金色”的含义,抓住中心,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老班长的两“笑”、我的三“哭”,并以两“笑”三“哭”为突破口,读中感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老班长的外貌、行动、语言、神态的词句分析,进一步体会老班长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在学法指导上,本课侧重指导快速阅读的方法。课前预习初步感知课文,课中交流呈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抓住重点句感悟全文。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在“快速阅读文章”指导上,借助引导学生勾画两“笑”三“哭”,揣摩体会,悟出方法。通过训练,学生悟出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程序上,我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课前铺垫。了解课文背景,寻找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及课件,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二是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快速阅读——勾画——体会。快速阅读的对象是全文,勾画的对象两“笑”和三“哭”。体会的对象是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作者的敬爱与怀念之情。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人深;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

在教学环节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紧扣课题,设置悬念,使快速阅读有目的的进行。

1、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由课题引出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鱼钩?鱼钩隐藏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问题。

(二)互动交流,勾画重点,仔细研读,提高快速阅读的质量。

1、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2、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悟,引导提出本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老班长,而题目为什么是“金色的鱼钩”?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引导勾画老班长的两“笑”和“我”的三“哭”,读中感悟。

首先让学生快速找到老班长让我们喝鱼汤的前后笑了几次并勾画出来。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笑”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读来体会老班长忠于党的事业、舍己为人的内心活动和崇高品质。

第一次是:他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一点。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钩了,又跑啦!”

第二次是: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然后让学生勾画出文中“我”的三次“哭”。分析我为什么会哭? 体会“我”的“三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2)、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

(3)、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4、抓住重点,直奔中心,深入领会。

教师质疑,“我”为什么小心地把鱼钩保存起来?“我”说生锈的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金色的光芒”是指什么?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来体会老班长的精神。

5、感情朗读,体味情感。让学生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老班长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在板书设计上,主要体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三个特点。

老班长两“笑”

板书:

金色的鱼钩

“我”三哭

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美。-

2、教学目标:

〈1〉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与’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以及初一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一一感知一一品读——讨论一一欣赏一一迁移——运用"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教学流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

导语:未出土时便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竹

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 你观察过竹影吗?有什么感想?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进诛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 走近作者,走进课文(展示你的搜集成果):

你能介绍一下丰子恺吗?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展示你的自学成果):

轻声朗读课文,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活动。

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描竹影——谈艺术——获体验(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品味语言,体验童趣(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它喜欢的理由。(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以(4)为突破口,教会学生将自己的智能强项运用到描写之中。(其他各项视课堂教学中的情况而定)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 )变成( )了。

如:长传;短接 漫步;急跑 华尔兹;拉丁步 行楷;狂草 工笔;写意 红山茶;蓝玫瑰……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感悟升华(欣赏名画 思考问题):

爸爸的参与使我们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变化?

谈竹影使"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 迅速浏览课文中的相应字句,你能说出这几幅画哪些是中国画、哪些是西洋画吗?能说说你判断的依据吗?

梳理——归纳——补充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气通过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六〉迁移运用,思绪放飞:

畅所欲言:(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

竹————外强中干。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思绪放飞:快乐的童年,充满童趣的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思),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要你去留心去参与、只要你去欣赏去感悟、当然还要去想象,你的生活就是美的生活,你的人生就是艺术的人生。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动原理.)

(七)走进童年,体验延伸:

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学要有所得,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

板书设计:

竹 影

丰子恺

人 生

游戏 描——谈——思 艺术

童趣—意趣—理趣

参与 留心 欣赏 感悟 想象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说明

《雨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全诗8行,4句,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形态。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9个生字以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对小雨点的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将诗歌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一同旅行,感受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特点,在旅途中,他们共同活动,一起谈旅行感受,一起互相倾听心声。

2.感悟品味,激发情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边与同桌说说。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并适时引导学生把这种独特的旅行感受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3.启发想像,拓展练习

在教学《雨点》时,我安排了一系列的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像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还有另外一首儿歌当中,也设计了说话练习,小雨点,滴滴嗒,()乐得()。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4.注重积累,丰富语言

《雨点》这首诗歌,简单明了,孩子们易理解感悟,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带出关于雨点的一组专题儿歌,我从课外选了两首关于雨点的儿歌和一首古诗《春夜喜雨》,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感悟,激发孩子们对小雨点的喜爱之情,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体会儿歌语言表达的精妙性。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任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含蓄内秀、执着坚韧品质的赞美。

此课是在学完《广玉兰》之后进行,是在“咏物抒情”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之下的课文学习,学生对“咏物抒情”这一写作特点和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为此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学习中学会想象感悟的读书方法与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进行品析鉴读,懂得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资源整合

1、与主题学习“咏物抒情”相结合,进行学习迁移与类化

2、与助学案相关知识相配合,提高有效学习

3、与季羡林的其他名篇《槐花》相整合,进一步感悟他的“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4、与主题阅读丛书相结合,拓展阅读面

五、教学方法

1.主题背景下的课文泛读:《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吟》《墨梅》都同属于一个主题“咏物抒情”,因此,本课的教学起点应从属于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之下,在“划分主题----概括内容”这一环节之上,通过泛读,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对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特点的描写,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 助学引导后的精读:学习本课之前,发放给学生一份“助学案”,以帮助学生了解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根据文章生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读

3、想象悟读:以3、4自然段为范例,通过情境叙述性语言, 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画面,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

4、对比品读:在详教第4自然段,略教第3自然段,不教第5自然段 的策略之下,在想象情境、感悟画面的基础之上,对比品读夹竹桃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

六、教学过程

1、感悟花之美,衬托铺垫下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 课堂学习之前,结合课文第3段内容,我引导学生观赏春夏秋冬各种花的图片,同时相机理解“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的含义。

2、、以问促究,了解作者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季羡林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在感悟花美基础之上,用 这样的问题,引出对作者的关注,用一系列图片和文字拓展资料,介绍季羡林。

学到此,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这样一个大家,对夹竹桃如此衷爱,原因究竟何在呢?”这样的补充拓展,会更能激起学生对夹竹桃的好奇,引发他们深入思考。

3、一问相连,理清线索

有了相关兴趣之后,我再着重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关键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线索。

所以教学中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季羡林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在泛读基础之上,认识到作者是从“色彩美、花期长有韧性、花影迷离”这三个方面写出了对夹竹桃的喜爱。

用这样的问题串起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无形之中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4、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读是语文学习之法。充分的读,有效的读,有情的读,会更好地促进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于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线索之后,针对相关的2、3、4、5自然段,结合相关段落写法特点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

(1)图文对读第2段,感受夹竹桃色彩的美

对照图片,边读边想,让学生脑海里呈现那样的色彩,那样的景象,领略作者当时的情趣。

(2)情境悟读第4段,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大,领悟对比写法:

运用情境补充式语言:如在和煦的春风里,各种花儿争相开放,他们迎着春风,伴着细雨,大门内的夹竹桃在迎风吐艳等,感悟想象夹竹桃春、夏、秋三个季节中“迎风吐艳”的风姿,从而启发学生从此段文字中体会到不论是气候和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迎风开放;花期之长,无花可比。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的可贵之处——韧性。为此段的感情朗读和感悟对比写法做好背景渲染。

(3)想象品读第5段,感受夹竹桃月光下的美

此段教学中,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力求获得和作者同样的感受。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

我想它是地图( )。……(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 ),……( )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 )。……这一幅画竟变成了活画了。

【指导学生边读边闭目想象,达到熟读背诵,在赏读中积累内化,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

5、花语相伴,内化提升

当学生对夹竹桃的特点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之后,对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为夹竹桃设计花语”这一实践形式,将感情内化为行动,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通过《夹竹桃》这一课,学生领悟到季羡林“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散文风格,进而利用助学案和主题阅读丛书,让学生阅读季羡林的其他名篇,进一点体会他于平凡物中体现睿智的独特视角与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夹竹桃

最值得回忆留恋

色彩美

花期长,有韧性

花影迷离

爱上它

八、教学成效

《夹竹桃》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文”用“语”为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理解升华,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充分利用问题探究,把握要点、升华情感;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拓展迁移;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自学;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学生广泛的阅读。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里准备。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许多图形知识,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主要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本节教学中关于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的教学也应从直观教育入手,不易较多上升理性认识。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尺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界首一中开展“现代化小班教育”的远程实验班,通过前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了解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

(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间观念。了解学习几何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了解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回顾、自学、讨论、精讲、练习五个阶段。

(一)回顾内容。

1、本学期前三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 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第二章 整式的概念与加减运算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小结:这些知识属于数与式的运算,像这样的知识称为代数知识。

2、在小学里也学习了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等),像这类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我们称为几何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共同探讨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ppt展示展示几种常见几何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口答,教师归纳教师引导 此阶段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自学内容。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95页至96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体面线点的意义。

2、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3、几何学研究物体的哪些性质?

ppt显示自学提纲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通过此阶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讨论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1、交流自学心得。

2、探讨点线面体的关系。

3、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ppt显示讨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组长主持,学科代表流动指导,教师巡回辅导 此阶段教学,学生行动、思维都较为活跃,为情感目标的落实提供机会。此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防止主题偏离。

(四)精讲内容。

结合讨论情况,教师精讲:

1、几何学的起源: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绍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

2、几何学的研究对象: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三种性质。

3、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4、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5、学习几何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展示足球→球体茶杯→圆柱体…利用几何画板的跟踪功能显示点线面体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在此阶段,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从而突出重点。

(五)作业内容。

1、列举出三个你生活中反映点线面体关系的实例。

2、查阅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的有关介绍。

3、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成就。课外进行,通过图书资料和因特网查阅学生自主进行可分散,可协作 通过学生完成练习,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也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几 何几何来源于生活……几何研究物体的……点动成线 ……屏幕展示 这样设计便于突出知识目标。

2、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幼芽,关键在于要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于一定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3、在教学中,加强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以上使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七月的天山》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清脆的铃声在耳边响起时,自己有种无法比拟的欢愉油然而生,这种欢愉来自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自学生的精彩品悟。一篇《七月的天山》既让我掌握了语文教学应关注的重点,又让我探寻到了平素教学的误区,同时还让我摸索到了略读课文应攻破的难点。也正是通过本次教学让我逐步成长起来。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由于自己的年轻,经验甚少,致使教学中存在诸多的不足,敬请各位教师开诚布公,多提宝贵意见。

TAG标签:范文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