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荟萃库 人气:1.87W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说课稿范文合集6篇

说课稿 篇1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说课稿

伏道一中 梁金菊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

教材第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即便是在学科的知识考察当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常考点,因此,无论是在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当中,杠杆这一节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标,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3)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一)思维基础: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的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在以前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储备: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

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难点: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 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体现两个理念。一是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二)、情景体验,抽象概念

(三)、课中练习,突破难点

(四)、趣味实验,引入问题

(五)、合作讨论,探究实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学方法:

对于杠杆的概念,我让学生通过撬重物、拔钉子的小实验,来自己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出这些工具的共同点,从而得出杠杆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杠杆应用的实例,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并切实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有趣有用的。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是一个难点,我们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到:当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相同时,动力的作用效果确不同,从而引出力臂的概念,在通过演示、图解来突破这个难点。分析、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这节课的重点,按照研究自然科学的一般步骤,

即一: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二:实验收集资料和数据;三: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和数据;四: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我采用“从引导提出问题---利用撬书包的活动实际体验---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间的规律并得出结论”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

另外,还尽量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

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请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作业: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架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穷人》是人教版现行版第十二册的第二十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

三、说学法:

而学法上,则相对应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

四、说过程:

(一)、披文入情,初识文脉

首先,我通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并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但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先让学生来说说读了课文自己从文中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近主要内容,从容对文章进行系统的梳理。这样便也兼顾了我们班的部分学困生,让他们也有了一些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总是成为课堂学习的“客人”、“旁听”。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却与文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紧扣“情眼”,激情碰撞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对比学习。

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情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

之后,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这样便顺理成章地来感受她家的穷,让学生通过动容、动情的朗读,感受其家的凄凉境地。经过学生的挖掘与朗读的“真情演绎”,学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马上话锋一转:“既然他们家如此贫穷,她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让学生的情陡然一转,马上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自然地设身处地地从桑娜的内心出发,去揣摩她内心的想法。朗读的味儿也由犹豫慢慢转为坚定,体会到了“嗯,揍我一顿也好”的从容与坚决。心里怎会不对桑娜产生崇敬之情?

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

(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

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

最后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节选,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

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美好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

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对比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

六、说特色:

本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本着一个让学生在一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穷”与“富”之间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如此便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容量的朗读指导,来提升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把握,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人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四节《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特点是:“力”的概念较抽象,但贴近生活,相关事例十分普遍,尽管抽象概括性强,但较易吸引学生参与思考、讨论。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贯穿了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始终,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功、功率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并且力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这一节无论在知识学习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认知基础、技能基础还有思维障碍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年龄特点: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这对新课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兴趣:力的概念虽然比较抽象,但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引导相信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

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运动的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技能基础:九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进行过许多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经验,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仍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思维障碍: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记住力的单位。

3、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常见的力。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让学生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通过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从而使学生掌握把抽象形象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实验结论的能力。

说课稿 篇4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语文组14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7尊严),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3分钟)

《尊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组第3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板书:人)。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

《尊严》题目简单却含义深刻,它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尊严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

本文中,尊严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暗线,虽然学生并不能从课文中一下子想到尊严,但课文对年轻人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散见于课文中,这些语句生动地表现了年轻人自尊的品质。因此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尊严,让学生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再结合学生实际,我预设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朴实、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3、情感目标:从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基于以上学习目标的设定,我认为理解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也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另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1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会将“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学法上,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学法确定为朗读法、阅读讨论法、课文分析法、情境创设法。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情境创设者、组织者和引领者,要以一个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读、品、悟、写的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用两三句话描述插图内容。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提出问题:年轻人为什么人拒绝食物?随后揭开课题,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板块: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刚才提到的问题,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

在小组讨论时,老师巡视,适时指点小组的学习。

第三板块: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先请每组派代表汇报:读懂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段落读懂的?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确定施教重点,做到教学有的放矢,简简单单教语文,实现高效课堂,同时也是为了落实中年级阅读训练的目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四板块:围绕重点句理解课文,体会“尊严”。

首先出示重点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一句也许学生在汇报不懂的句子时已经提出)我让学生再细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再想一想,从哪里可以看出哈默有尊严。

本环节中的做法,是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尊严的含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是落实四年级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实施的具体策略有:

1、哈默和其他难民行为对比

2、分角色朗读哈默和镇长的对话、谈体会

3、课堂小练笔:加入人物说话前的心理活动

第五板块: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尊严”?从年轻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板书:自尊自强、尊重他人)

尊严是无价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你认为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呢?请大家畅所欲言。

第六板块: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学生以下作业:

1、自创关于尊严的名言。

老师出示多媒体范例:尊严,就是自尊、自爱、自强。——张三

2、以“人穷志不短”为题,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实现读写结合。)以上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1分钟)

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尊、自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而一个大大的人“人”,则是暗示着人头顶青天,脚踏实地,对自己要自尊,对别人要尊重,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板书设计:

最后,我谈一下本节课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

这篇课文围绕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通过学习这篇教材,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并激发他们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本文文质兼美,语言生动、优美的词语,字里行间都体现出晚上的首都是多么的美丽。结合低年级的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低年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时,陈老师利用教材中学习伙伴的话激发学生展示的兴趣和愿望,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学习成果。

下面,我把说课内容分成四部分:一、教材的理解;二、教学目标;三、教法和学法;四、课堂教学设计。

【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⑵通过观看图片,增强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以及实验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

2、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我是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兴趣和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3、学习准备:

⑴教师:

制作课件

⑵学生:

正确朗读课文

我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准备学具的。

【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通过形象感受来理解课文,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以学生的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设计】

一开始上课,陈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设计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了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陈老师依据课改教材的特点,配合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主要采取了直观、朗读、形象的程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用奔放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五大环节:

1、引题激趣:

整节课,我们用去北京旅游展开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们对去旅游很感兴趣,就认真去学习课文,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2、学习课文:

在初读课文前,陈老师先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如果在读课文时,你遇到不懂的字,你会怎么办?”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初读课文时,陈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老师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无压力的情景中,较好地完成熟读课文的教学任务。

这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的要求设计的。

在学习文段过程中,陈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学习,她采用了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总结学法,运用学法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陈老师通过自制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读课文,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

这是根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的,这个环节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师生间的亲和力。

3、在实践活动中,首先,老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接着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最后说感受、说变化。这样安排,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

4、在课外活动中,陈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给家长或小伙伴听,以及把收集的资料向小伙伴说说。以此来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家乡的变化,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5、总结全文:

总结课文时,陈老师用多媒体,播放新旧家乡建筑物等方面的图片,给学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的拓展。

【板书设计】

12、北京亮起来了

北京亮起来了(爱)明亮辉煌

设计板书意图:

1、这样板书简洁扼要,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说课稿 篇6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表面积计算以及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其表面积发生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是《问题解决》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把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意图是通过这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组合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最优策略。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的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掌握了由多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过生日时都得到过生日礼物,也曾经为同伴或家人准备过礼物,接触过礼品的包装,知道包装纸的大小不仅与价格有关,也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4个至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法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法,但思维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进行研究,同伴之间相互补充,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有序性。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应当是本课内容的最佳路径,学生可以在小组学习中充分体现解决拼摆方法的多样化,对于策略的最优化,存在更大的困难,这时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带领全班学生通过比较六种拼摆、叠放方法,得到最相近的两种方法(即六个大面重叠或四个大面四个中面重叠),引发争论,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计算、说理推导、比较数值等多种方法结合具体事物,得到最优策略。

【学习目标】

1、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的长方体叠放的方法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包装中的相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说明】

在设计本课教学方式上,创设小丁丁过生日,小胖、小亚为他准备礼物的情境,理解用包装纸包装与物体的表面积有着密切的联系,揭示本课所研究的数学问题是物体的表面积。新授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对于两盒巧克力的包装方法,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以个人独立操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先研究包装的方案即方法多样化,再探究节省包装纸的问题即策略最优化,使部分学生初步意识到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面积越小。对于难度最大的四盒相同磁带盒的包装,以两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要摆放出包装方案,还要对这些包装方案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找到最优策略。四盒磁带的包装分三部分进行,首先探究有多少种包装方案,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包装方案,但在方案的种类上有所差别,在总结方案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六种方案得到最优方案;因为学生研究的对象不同,在最佳方案上会引发争执,这就开展了第三层次的研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最佳方案上的差异,力争使一部分学生体会到棱的大小关系决定了方案的选择。

总之,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TAG标签:范文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