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荟萃库 人气:1.6W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均变化率》,我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五、评价分析

以课本为依托

以问题为主线

以探究为手段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均变化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选修(文)1-1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中的内容,(理)2-2第一章中的内容,《平均变化率》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学习了函数、指、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知识后安排的一节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的素养。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目的是在为导数的引出作必要的铺垫,在导数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节,学生将会为以后理解导数的概念等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对函数也有了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具体生活实例的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反思、对比并形成对平均变化率的认识和利用平均变化率定义来解决实际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尝试合作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函数已有一定基础认识的前提下进行的,采用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师生交流,最终形成概念,同时获得对利用平均变化率定义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投影和计算机来辅助教学,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上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本节课一开始,本人通过某市气温变化这样一个实际而又有趣的问题,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关心温室气体的排放,关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的状况,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引导探究,获得新知。

在探索概念阶段, 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具体的实例,在与直线的斜率等以前的知识的联系下,引出了平均变化率的概念,使得学生对概念的接受和理解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本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由生活情景,过渡到数学情景。

(3)深入探索,完善体系

学生知道了平均变化率的概念,很想知道平均变化率求法和应用,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气温的平均变化率为实例,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老师适时引导,推导出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公式。

(4)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在应用概念阶段, 通过对几个具体的实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方法和注意点;同时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本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例题和练习的思考交流、分析讲解和反思总结,使学生初步掌握平均变化率和函数的在闭区间上平均变化率的求法。

(5)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在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让学生交流在本节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小结.设计了三个问题

问题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知识总结:

①平均变化率的概念

②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公式

③利用平均变化率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问题2、解决平均变化率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2)能力总结:

① 分清所求平均变化率类型

(即什么的平均变化率)

② 两种处理手段:(1)看图 (2)计算

五、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问题3、本节课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3)数学思想方法总结

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方法

六、作业 布置,巩固提升

必做题 2-1课本P7(2、3、4)

选做题

向气球内匀速吹气时,你会发现:随着气球内空气容量的增加,气球的半径增加得越来越慢,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吗?

六、评价分析

1、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宜采用肯定、赞扬、欣赏等鼓励性语言,激励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通过现实生活问题,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关注学生活动过程的表现,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课堂练习环节,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巩固和应用,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合理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进程。

结束语

各位专家、评委,本节课在概念教学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一个探索数学的学习环境,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数学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从而逐步把握概念的实质内涵,深入理解概念.

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二、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指名读,自读品味,精读感悟,配乐朗诵,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的特点及本组的编排目的,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培养语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情感目标:在读文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引导生随文章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四、说过程

(一)音画同步,创设情境感知文章结构,明确学习任务

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乡下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乐旁白:这是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藤蔓;这是依着时令次第开放的鲜花;这是茂密竹林中破土而出的春笋;这是觅食的鸡群戏水的小鸭。这里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乡下人家。在作者的眼里乡下人家的画面是怎样的?学生借助第一课时感知的框架,加上画面的重现,在文字的引领下,下乡来了解这是什么样的“家”,是怎样的“人”。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阅读期待,走进乡下人家。为深入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写上独特的表达方式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内容,教师导学细化理解方法,夯实学习实效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后直奔中心:“独特、迷人”来统领全文教学,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明确用“抓重点句、关键词”的方法品味风景“独特”在哪里,“迷人”在何处?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用文字生动形象地描述一幅幅画面的欲望。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对比的描写方法并不难,抓住动词体会也很容易,但是透过文字提取情感,再联系落实到朗读感受就是需要教师具体操作,学生体验实践的最具实效的学习历程。

用“方法”实践自主阅读,进一步感悟“独特迷人”的风景,我设计了下列教学板块:

(1)动静结合品植物“独特中的迷人”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瓜架、花草、翠竹这些景物,表现出朴实的自然之美。教学这一部分,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让学生反复读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建构画面中捕捉色彩、体验动静。重点品味风趣装饰的独特农家风光。

“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这里花开不断,朴素是因为自然生长的勃勃生机,华丽是天然、茂盛的生长态势,反复品读独特之处,学生品出生命之美。

乡下人家的竹让人感受到盎然的生机,“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教学中重点抓住一个“探”字,学生体会出“探”字所蕴含的“奇妙和生机”后出示繁花修竹图片,把花与竹迷人的景色连起来品读,学生尽情感受到了动静之美和生命自然向上的勃勃生机。

在这一环节中,电教媒体丰富的色彩和柔和的音乐感染着学生,更加重要的是“方法”的导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田园诗情,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身心愉悦地享受着学习。

(2)水陆相间悟“迷人中的独特”

课文中对鸡和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江南乡村画面,教师抓住他们最感兴趣的小动物在交流阅读体会和评读的过程中,巧妙地指导:“联系‘家’的概念你发现什么?作者在描写上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随着鸡闲庭信步、鸭戏水面场景的出现,学生明确了正是拟人写法的恰当运用,这里的鸡和鸭像人一样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家里。赏读课文,也就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悠闲,读出声色,读出快乐,读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景中乡村独有的意境。

(3)重组文章内容,感受“自然和谐”

课文第5自然段,我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以媒体音乐渲染情境,以情感语言描给情境,力求把孩子们带入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中。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教师深情地范读课文,孩子进入意境后再重组课文内容,把语文的积累训练和个性化读文结合起来:“读着课文,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在方法导行的实践中,能扣住“辛苦”“甜甜蜜蜜”二词,品味出乡下人家正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丽的家园,和动植物一起幸福生活,进一步感悟到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和谐”的真正内涵。

(三)整体回归,拓展迁移升华美

在学生感知、理解、品悟了文本后,学生反复品读课文的中心段,以加深学生对“独特、迷人”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回扣作者之所以身在美国却久久不能忘怀“乡下人家”,他忆的是一幅幅画面,心中思的是“自然和谐”,提升了感受。还能总结出:文字带领我们认识了形象描写,发现了“具体的美”“平凡中的美”。抓住这个难得的时机,我把背诵和默写引进课堂,真正把“感悟拟人描写的生动形象”,“积累优美语言”落实心头,准确到笔头。

五、说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独特迷人

绿藤红瓜 鲜花春笋

鸡群觅食 群鸭戏水

庭院晚餐 月下虫鸣

我将整篇课文浓缩成了14个词语,它们是文章的精华所在,而这14个词语,又形成了一首诗,一幅画。学生朗朗地诵读着,感受到的是词语美,韵律美,意境美。在诗的熏陶中,学生积淀了语言,受到了美的熏陶。

语文,语文,就是要让语文课“文”起来,让语文课堂的“文化气息”更弄一些。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启迪着学生。渐渐地,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情怀,就会流进学生的心灵,注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内化到学生的生命中。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修饰演示文稿》是泰山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册下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制作演示文稿》的基础上,对演示文稿进行的修饰与美化,本节主要有四个知识点,分别是:插入艺术字、插入声音、应用设计模板和设计背景,是PowerPoint综合运用,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同时为后面章节中的插入超链接和动态设计创造基础。

二、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规划与筹备演示文稿》、《制作演示文稿》,已经熟悉了powerpoint20xx的程序界面,具备了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不同,计算机应用水平不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我放手让他们自学,在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对于应用水平差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的示范作用下完成任务。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的水平,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艺术字,以提高标题的可读性;

(2)能使用模板、背景等技术提高版面质量;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修饰演示文稿的必要性,并知道从哪些方面对演示文稿进行修饰;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自主练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会修饰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2)在修饰演示文稿的过程中,感受创造美的乐趣,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教学重点:模板与背景的应用

3、教学难点:运用审美的观点修饰演示文稿,提高表达的效果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1)导入法与驱动法。

本节课采用导入法导入本节的学习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根据每个知识点选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讲练结合和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上机练习的方法,并将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在学习基本技能的时候让学习快的学生帮助学习较慢的学生一起完成任务,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由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任务共同设计完成作品。

2、学法

采用学生观看教师演示、自己上机操作、小组互助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在大屏幕播放幻灯片演示文稿制作的数字故事《改变世界1.0》和《改变世界2.0》,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比较1.0和2.0的区别,认识修饰演示文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切入正文。

2、新课讲解和布置学习任务:

本节课包括四个知识点,本着讲练结合的原则,在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完后,安排学生上机练习。将课前准备好的未经美化的演示文稿发送给学生,让学生经过本课的学习后完成对该文档的美化。

(1)插入艺术字

主要讲解幻灯片制作封面的一般过程。教师示范操作制作一个幻灯片封面。让学生操作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2)插入声音

主要讲解插入声音的操作步骤,认识自动播放和单击时播放的区别。

(3)应用设计模板。

教师示范操作应用设计模板的操作过程,重点介绍如何使用幻灯片母版。

(4)设计背景

演示设置恰当的背景使幻灯片生动丰富,讲解可以设计为背景的种类以及基本的操作步骤。向学生讲解背景与前景在色彩方面要注意搭配,与展示的内容也要协调。

3、学生上机操作

老师讲解演示完以后,学生上机操作。完成任务快的学生要帮助完成慢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适当的尝试对作品进行其他美化的修改。教师进行巡视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演示、个别指导。

4、展示学生作品

在完成任务后教师将每个小组制作好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探究,让学生评选出最佳的作品并给与表扬。让学生多实践多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审美能力。最后教师总结并示范讲解学生遇到的问题。

5、课堂总结

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总结。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回答的过程,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6、作业设计

我设计了如下两个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作其中的一个。

(1)修饰教师制作的“美丽校园”演示文稿(本作业涉及课本知识点难度较小)。

(2)利用本单元制作的《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幻灯片,修饰演示文稿要求颜色搭配合理,同时搜集一些小动物的视频插入到演示文稿中。

六、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设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我进行分组教学,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减轻教师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练习,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并在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七、板书与媒体应用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投放在银幕上,使用的多媒体有:计算机教室、投影仪、电子教室软件、本课课件、课前收集的学生作品、教师修改好的学生作品、需要修饰的演示文稿作品、音乐文件以及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搜索并下载的照片和音乐。

说课稿 篇4

你们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与朱元思书》,进行说课汇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就编排而言,将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选文,旨在突出其较好的典范性。而且本文是人教版与语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见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这篇课文与其说是作者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词丽句构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画面秀美奇绝,笔触鲜明生动,结构层次井然,句式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 识记与理解目标:使用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美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设计意图: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一设计正是体现出这一理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设计意图:六朝书信多景语,本文秀美奇绝,清新隽永的景物描写正好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洁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同以上的教学目标第1点和第2点。

2。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设计意图: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也是情感升华、主题升格的关键点,但是学生不易由表及里,会出现理解的偏颇。

二、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八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一个大好时机,在七年级已有的文言文知识上建构新的文言知识,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峡》、《湖心亭看雪》等优秀的写景文章。学生有鉴赏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好会出现明显差异,我们的教学要能够关注到对于文言文没有感觉的学生。

“以学定教”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教法】美听、美读的朗读教学法。

设计意图:美读美品、美文美教。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朗读尤为重要。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美,感知文意美,感受音韵美,完成教学重点。

【学法】“三步朗读法”读准、读懂、读透,进行探究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学生要充分预习课文,不仅是了解文章内容,解决读音等问题,而且要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那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

2。收集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文体清拔有古气”的“吴均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文本,有利于在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知识。

【新课导入】

多媒体滚动播放富春江的优美画面,由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导入。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宋 苏轼)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赞)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桐庐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用巧夺天工的妙笔留在人间的一幅画。这节课我们就随吴均去走一遭。

设计意图:教师富有启发性和情绪渲染的情景导入,优美的画面与优美的诗句相结合,在视听觉与头脑中让学生感受富春江的美,从而进入新课讲授。此环节设计3分钟。

【新课讲授】

(一)、读准。(时间8分钟)

1。自读课文,读准读音。

2。齐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

3。自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消化读音和停顿。

4。闭上眼睛听优美的配乐朗读带,欣赏朗读之美从而把身心沉浸在课文中。

5。学生配乐齐读。参与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设计意图:根据“三步朗读法”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5个步骤。

(二)、读懂。(时间12分钟)

1。默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并引入词语学习小游戏,填出文言词,并解释意思,然后延伸到现代汉语的成语,进行对比:

文言词语 现代成语

风烟(俱)净 万籁俱寂

天下独(绝) 绝代佳人

急湍(甚)箭 甚嚣尘上

千百成(峰) 峰回路转

千转不(穷) 山穷水尽

百叫无(绝) 不绝于耳

疏条交(映) 相映成趣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要求有:“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此环节正体现出这一点。

2。“泉水激石”怎么不用“泉水击石”呢?“皆生寒树”中怎么用“寒”来形容“树”呢?“猛浪若奔”中的“奔”为何不可以理解为动词“奔跑”呢?

设计意图: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字词理解方面的提问。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在词义辨析的基础上开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激发学生的知识再生成。

(三)、读透。(时间20分钟)

〈一〉问题探究,学习结构。(时间5分钟)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习。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接着本文又写了哪些内容?

“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2。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的美?

①学习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习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设计意图:维果斯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此环节就是在建构主义和比较阅读下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学习志趣。(时间15分钟)

本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讨论和课堂争辩相结合,集体解决以下问题:

1。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能够以这样的妙笔去描绘山水的人,以这种欣赏的心态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来表述山水的魅力。这句话仅仅是在告诉我们碧水险峰的魅力吗?

2。品味作者的这种兴趣,比较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豁达,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态,使人倍感亲切。

3。文中已经用“窥谷忘反”和“望峰息心”两个句子点题了,文章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多好啊,为什么又还要加一句景物描写“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呢?这会不会冲淡主题?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此环节的设计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师生共同讨论,挖掘思维潜力,拓开整体阅读的空间,深入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四)、小结:(时间2分钟)

教学流程图:(略)

设计意图:“方法是穿过峰巅的响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本课重在学习方法上进行小结,方法的收获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亮点。

(五)、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千丈见底 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独绝

负势轩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四、教学效果预期:

通过教学的实施,预计会产生如下效果:

学生通过有情诵读课文,训练了语感,增进了兴趣,掌握了赏美的技法,并对美文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赏析。从而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方法同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师生沟通、生生交流的和谐课堂。

如此设计,难免存在不可忽视的疏漏与问题:

1。如果教师感染力不强,学生体验性就不浓。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的韵味与美感很重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控制不好,学生对美文的体验就不浓,理解就只限于面,未深及里。

2。教师预设不够细,学生的生成就不会广。

在教学环节中,由于学情的复杂,初估的学情不一定准确,教师的预设就会有很多漏洞,致使学生在读透这一环节中,可能会呆板、牵强、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响到难点的突破。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背篼》是浙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而优美的散文,文章以山区为背景,选取了一个农家孩子黄昏时分打柴归来的形象,描绘出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勤劳的山区孩子的赞美之情。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又富有情味,适宜学生朗读和背诵。

二、说教学目标

1、感受山区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2、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盛”,理解14个新词语的意思。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完成部分书面作业

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第2——7自然段,体会小男孩的勤劳、纯朴和可爱。

第三课时:找出课文的重点句,围绕重点句读读议议,朗读,背诵全文。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绝非是简单地多搞些练习、多做些作业,而应是形式多样地、生动有趣地进行品词赏句、感情读背等训练。语言文字训练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统一、阅读中与片断练笔的有机的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与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对读写结合、文道统一的教学要求。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学习“篼”字

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什么时候) (谁) (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

(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

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

字形重点:篼、撩、揩。

检查词义:蜿蜒依依送别积攒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勤劳

4、学习“学习提示”。

(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重点句。

三、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桌互说。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一比,体会表达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

4、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

5、听到妈妈的呼唤,孩子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动词很多:.拐、绕、走、跨、走、走)

6、感情朗读,小结。

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导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护邻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什么?

比较句子:

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作者用第2句话来赞扬这个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一次”,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是“许多次”,是“习以为常”的,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火,点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义。)

5、小结:山里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是多么勤劳啊!

三、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交流。

3、个别交流(评议)。

4、集体读。

五、回顾学习过程与方法,小结写作顺序。

(课文按山里的孩子归来的顺序,先写大山的孩子,背着柴火回来;再写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赞扬了大山孩子的勤劳童年。)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5、6题。

第三课时

一、边听课文录音边轻读课文,回顾:你喜欢这个山里的孩子吗?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交流:勤劳、孝顺、爱学习、爱他人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集体交流疑难点。

3、听写词语。

二、自读课文,欣赏语句。划下优美词句,试背。指名背诵部分语句。

三、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课本剧表演。

5、集体背诵。

四、城市里的孩子与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写练习: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围绕上面的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3、4、7题。

3、补充练习:辨字组词。

延() 民() 责()

蜓() 抿() 渍()

梢() 赞()

哨() 攒()

说课稿 篇6

新课标倡导教师积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日常用品来自我们的身边,来自我们的生活,学生对它有亲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简单、直观、经济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发挥,去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积极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本人执教沪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尝试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根据一定的方法对杠杆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锻炼自己观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规律。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是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着手准备:

一、从日常用品中设计教具

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体验器材,带盖的铁桶、钳子、剪刀、核桃钳、镊子、天平等;

演示实验器材,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组实验器材,改进的杠杆和支架、钩码。

二、合理改进实验

1.实验器材的改进

改进教具所用器材:杠杆、塑料挂环、钓鱼的铅坠、钓鱼线、钓鱼线上的连接器。

杠杆做了三点改进:由单面有刻度变为双面有刻度,一旦分组人数较多时,杠杆前后学生都可以做实验;由固定的挂钩变为可移动的挂环,让学生移动钩码的范围更大;由直接挂钩码改为用两端带钩的悬线悬挂钩码,更好的体现出力的感觉。

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个白板,白板上标有互相垂直的横线和竖线。白板前挂有一个重垂线,当重垂线和竖线重合,说明白板是水平的。当杠杆和横线平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学生单独实验,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离杠杆不远处放两根小铁钉,限制杠杆的转动范围。

2.数据记录表格的改进

我在课本实验记录表格上,做了三点改进:

其一是实验数据表格设计的完整性。我将表格分为两部分,横栏是物理量,竖栏是实验序号。

其二是空白实验序号,让学生自己填写,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实验要分析多组数据得结论,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若不相等,则可以在后栏上填写F1l1 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特别是数据记录表格的第三点改进,为学生分析与论证数据带来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实验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环节。

三、精心设计实验,寻求实验教学的高效率

教学中紧紧围绕 “一个载体——跷跷板”、“一个游戏----翘翘板上放橘子”、“一个改进——表格多四列” 展开教学,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一个大盒子,盒内是什么,徒手打不开,大家想办法。在这样的场景中,让学生打开盒子,并展示用类似于棒的物体撬开盒盖,引入新课。

说明:在“认识杠杆”中,创设情景“开盒盖”。一方面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撬的一刹那,就初步建构杠杆的模型。

(二)合作探究,进行新课。

包括三大板块:

1、体验生活,认识杠杆:

经历三次体验:第一次体验生活中常用到的杠杆,讨论说出共同特征,并给杠杆下定义。第二次体验用棒撬动物体,自学杠杆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认一 认”基础上对比分析杠杆,体验杠杆的平衡,明确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

说明:在“杠杆的五要素”中,让学生体验用棒撬动物体,加深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倾斜静止和水平静止的杠杆,体验杠杆平衡,并比较发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为探究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2、科学探究,杠杆平衡:

我认为此处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一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在“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先让学生认识水平平衡的跷跷板的五要素,特别是明确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让学生在体验游戏过程中,认识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影响杠杆的平衡。最后提出探究的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满足怎样的关系?”

说明:此外为了更好突破杠杆平衡教学,我设计了“在跷跷板上放橘子”游戏,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戏中,学生可以学会规定动力和阻力,可以归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在改变力或力臂或力、力臂同时改变,学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实验的操作过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后改变另一端的力或力臂,使杠杆重新平衡。而这种感受恰恰是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困惑点。

而且,学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感性上,没有理论的支持。正因如此,也给实验的深入开展埋下伏笔。在实验结论出来以后,再让学生来比较橘子的重,那时候学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问题。这样的设计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绍实验器材——小组设计实验——展示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合作探究实验——分析与论证实验——异组交流合作———评估实验———应用实验结论。

3、感受生活,杠杆分类。

从“跷跷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给杠杆分类。并向学生说明分类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归纳总结,当堂达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设计教学,通过对日常用品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由于用到的是身边的器材,又是学生自己设计出的实验,这样也消除了物理学习中的神密感,增加了亲切感。

运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可以让学生比较清楚的观察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反复地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也有利于学生课内课外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要想充分发挥实验对物理教学的独特作用,就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一味的等和靠,要学会自我开发和设计实验资源,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去创造更好的实验资源,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乐在其中、乐得其所,让学生每一个实验都能研究的淋漓尽致。